七大因素易導致茶葉質變
發布時間:2024-12-19 點擊:53
江西省蠶桑茶葉研究所研究人員黎小平、江西富維園藝科技有限公司研究人員陳華玲的一項研究表明,七大因素易導致茶葉發生質變:
第一,茶葉的含水量變化。茶葉若含水量過高,其內含物質氧化反應加快,陳化作用易加快,極易滋生霉菌,導致茶葉產生霉味。茶葉若絕對干燥,與空氣接觸時容易氧化變質,同樣也不好。保存茶葉的最佳含水量為3%左右,可有效阻斷茶葉與空氣中的氧接觸,減少氧化變質。為防止茶葉在貯藏中變質,綠茶含水量宜控制在3.4%以下,紅茶應在4.9%以下為好。
第二,多酚類的變化。茶葉中多酚類在加工過程的變化對形成茶的湯色、滋味和香氣關系密切,多酚類物質易自動氧化,尤其是含水量高的有氧條件下,氧化更快,導致茶湯褐變。
第三,葉綠素的變化。茶葉中含有0.7%至1.2%的葉綠素,葉綠素是綠茶干茶色澤和葉底色澤的主要物質。但它易受自身水分、光和熱的影響,而轉化為脫鎂葉綠素,轉化率達70%以上時,就會出現明顯的褐變。
第四,脂類物質及胡蘿卜素的變化。脂類物質在貯存中容易自動水解氧化,產生一些難聞氣味,類胡蘿卜素在不良貯藏條件下,也會產生異味,這些就是常說的“陳氣”。
第五,氨基酸的變化。茶葉中的鮮味來源于氨基酸,氨基酸在一定的溫濕條件下會發生氧化,脫氨和脫羧使其含量降低,尤其是在夏季高溫和多濕條件下更易發生。
第六,抗壞血酸變化。抗壞血酸對人體具有很好的保健作用,但在貯存中易被氧化,尤其是高溫、高濕、多氧條件下,氧化更劇。抗壞血酸殘存率保持在80%以上的茶葉,幾乎不會出現變質,但抗壞血酸殘存率低于60%時,不僅營養價值下降,而且綠茶的色澤和湯色會發生褐變。
第七,香氣變化。茶葉香氣成分是由性質不同、含量差異懸殊的眾多物質組成的混合物。茶葉的“新茶香”即使在良好貯存條件下也會明顯減少,比如,茶葉經冷藏后,原先游離的香氣成分會凝集成大基團,使茶葉在沖泡時溶解于茶湯的芳香物質減少。此時可根據情況采取復火、再炒等措施提香。茶葉中含的高分子棕櫚酸和萜烯類化合物等物質生性活潑,與有異味的物品同貯易吸異味。因此,新建或改裝的冷庫在貯藏茶葉前需進行換氣處理,等異味除凈方能貯茶。
專家指出,茶葉陳化變質是茶葉自動氧化的結果。茶葉的自動氧化必須具備四個主要條件:溫度、濕度、氧氣和光線。貯藏茶葉可用以下方法:使用防潮包裝貯藏法、低溫貯藏法、抽空氣充氮氣貯藏法、加除氧劑貯藏法、真空貯藏法。總之,要保管好茶葉就要使茶葉貯存環境朝著低溫、干燥、無氧氣、不透光、無異味的最佳條件靠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