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涇縣茶農有本“難念的經” 茶葉產業面臨窘境
發布時間:2024-12-16 點擊:47
采茶女在采摘高山茶。
茶葉是宣城市重要的農產品之一,近來,隨著新茶的上市,茶葉市場堪稱火爆。但是,茶葉雖好,采摘不易,在宣城市部分產茶村,傳統茶農正面臨著一個茶葉成本高、收益低的尷尬局面。在涇縣的一些鄉鎮,很多傳統茶農都有本“難念的經”。
涇縣是個群山環繞的地方,獨特的地理、氣候等條件使得這里很多農村十分適合種植茶葉,但是,近日記者走訪了幾個產茶村卻發現,一些茶園里綠油油的茶葉竟然無人采摘,有些茶園甚至已經雜草叢生、幾近荒蕪。種植茶葉成為了傳統茶農“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產業。
難念采茶經——人手不足
黃村鎮平垣村和大多數村莊一樣,面臨一個同樣的問題——勞動力流失。在平垣村,村里的青壯年大多數選擇了外出務工,主要勞動力集中在40到50歲的中老年人,這對茶葉生產產生了不小的影響:雖然采茶季節僅有兩個月左右的時間,但是茶園平時的維護照料也不輕松。主要勞動力的流失,也導致一些茶園無人照料,逐漸荒蕪。
“村里的人走出去,村外的人不進來。”同樣是因為主要勞動力流失的原因。每到采茶季節,很多茶農不得不雇人幫助采茶。盡管采茶工的報酬不低,但是青睞這項工作的人卻不多。據平垣村的茶農介紹,采茶是個短時的不穩定的工作,且勞動強度也不小,加上專門的采茶工越來越少,這些都導致了采茶工人的雇用難。
每到茶葉成熟需采摘時,采茶工的稀缺就讓茶農們十分焦急。茶農陳東也遇到了“請人難”的問題,于是他另辟蹊徑,開展朋友親戚“總動員”。“我自己能采多少是多少,剩下的就請那些有閑暇的親戚朋友來幫忙,采完的茶葉讓他們帶回去一些。很多親戚朋友都有自己的工作,他們的幫助只能解決燃眉之急,卻不是長久之計。”陳東說。
難念制茶經——成本過高
今年3月份,涇縣涇川鎮晏公社區茶沖村村民唐公平花了5000多元購入了一臺茶葉機械理條機,使自己的茶葉生產邁入機械化。但是隨著茶季即將結束,唐公平算了筆賬,除掉購茶機的5000元,今年這季茶不賺反虧,這茶葉“白采了”!。
唐公平種植了4畝茶園,今年雇傭了一個60多歲的固定采茶工人,因為年齡較大,采茶速度并不是很快,每天采到的茶葉大約2斤左右。去掉工錢100元,以及伙食費用,采茶工一天帶給唐公平的收入只有一百來元,再去掉加工成本,一斤茶葉的收益十分有限。
這樣的情況并非個例,在涇縣大多數種茶葉的地方,茶葉生產都是雇人采摘和機械加工相結合,這樣制茶的效率就有所提升,而同樣上漲的,還有制茶成本。在涇縣,對于很多像唐公平這樣的種植小戶來說,茶葉種植面積不大,茶葉數量不高,制茶機械的投入短期內很難看到收益,而種茶面積的相對較小,也讓制茶機械的高效率不能完全發揮出來。
難念賣茶經——利潤偏低
“新茶剛上市的時候,茶葉賣的最好,但是產量很低,等產量高了,茶葉的價格就降到幾十元了,不管怎么算,一天的收入都是百來元,關鍵是這茶葉你還得賣的出去。”在涇縣采訪,記者聽到很多茶農都有著這樣的“牢騷”。
事實上,大多數傳統茶農在新茶上市時都忙于采茶、制茶,他們出售茶葉的渠道幾乎都是等人進村收購。為了不耽誤新茶出售的最好時機,盡快賣出第一批新茶,茶農們的茶葉價格往往被茶葉商販壓的很低,有限的利潤還要帶茶商分一杯羹。
涇縣縣城的施玉霞是一位老茶商,每年新茶上市時她都會去農村收購茶葉。因為長期收茶葉,也有了一群熟識的茶農朋友。“今年茶葉普遍不景氣,低檔茶葉因為成本高了要漲價,高檔茶葉因為不好賣要降價。我收茶葉也是找熟人,主要是為了幫忙賣掉,太多的話我收了也有損失。”施玉霞說。
高投入、低回報,這是傳統茶農正面臨的窘迫處境。同樣,茶葉沒人種、缺人采、不好賣的局面短期內很難解決,也因此,涇縣每年都有一部分茶農選擇退出市場。 三三三 精品推薦 三三三 江蘇大閘蟹 產地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