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茶有學問,什么是茶氣的升降出入?
發布時間:2024-12-14 點擊:33
入伏那天,我在藥房做三伏貼,感覺很像玩香道時做的香丸,很有意思。可惜香道,我玩一階段就要生病。中醫老師說:“這個時代整體不太適合玩香,因為古人很收斂,玩香發散下平衡一下正好。但現代人已經發散的太厲害了,心神都散在外面,再用香就容易耗氣。”怪不得我周圍做香的朋友身體越來越差,去年我也沉迷玩香,一段時間后心臟就不舒服,心慌氣短,表面上玩的是香,其實玩的是藥。
香道,不止是風雅這樣簡單,需要中醫基礎,我也是學了中醫后,才知道用香要謹慎,否則犧牲的都是自己的氣血。確實,我們現在的身體和心神狀態大不如古人,眼睛一閉,全是雜念,哪怕是睡覺后,大腦的后臺都有無數個程序在運轉,這些都會耗氣傷神。現在社會風氣,會刺激人的欲望,本來就不容易收斂,所以人的氣機長期處于發散狀態,人和太陽不一樣,太陽可以一直發散,但是人不可以,必須懂得收斂。
養生最終就是養氣和血,所以現代人要注意少接觸耗散自己元神的東西。今年我很少玩香,也很少喝發散的茶,多喝斂氣的茶。
茶和人一樣,有氣的升降出入。懂茶氣機的人,可以巧妙利用茶的氣機引導自己的氣機。《神農本草經》里寫“味薄者主升,味厚者主降”,氣味也是有陰陽的,味道厚重的,屬陰,會降,味道淡薄的,屬陽,會升。李時珍說:“酸、咸二味是沒有升的作用的,甘、辛,沒有降的作用。寒無浮的作用,熱無沉的作用。”
茶的味道偏淡的就是生發之性,茶的味道濃厚的就是下降之性。這是一般規律,但也有一種是先降后升,比如是烏梅,味道很厚,先進入人體,主降,但是后來味道淡了,又會升起來,這就是先降后升。當人的氣都耗散在外時,很適合喝一些味道厚重的茶收斂降一下,比如普洱熟茶。當人過分收斂時,就要喝一些發散的茶,比如綠茶,福鼎白茶,借助茶的力量平衡內在會很省力。
一個開福鼎白茶館的茶友問我:“我每天和客人講很多話,一天下來嗓子冒煙,再喝白茶卻覺得更加口干舌燥,這是為什么,原本可以生津止渴的白茶怎么這個時候喝就不行了?”
喝茶,和自己當下的能量狀態有關,如果大早起床無力,氣機升不起來,你可以喝點生發的茶提下氣,比如老白茶,綠茶,但是如果說了一天話,喉嚨都冒煙了,還喝白茶,就未必能幫到你,當然還和個體的虛實寒熱有關。因為他會讓你已經不足的能量更加耗散。福鼎白茶提氣生發,但也主散。當氣已經耗散時,再喝容易更無力,我曾迷戀白茶,喝到后來,雖然也挺舒服,但卻是一種無力的舒服。學了中醫后開始根據當下的能量喝茶,選茶就能更精準。真的沒有一招鮮的茶,喝茶也要根據個體辨證。
現在是盛夏,氣浮在體表,易散不易收。所以我最近在喝一些收斂沉降的茶,比如廣東新會小青柑,泡得淡淡的,喝了就沒有那么心浮氣躁了。
小青柑的標配一般是用宮廷普洱做里子,外面的青皮,酸酸甜甜的,可以健脾化濕祛痰,很適合濕氣重的夏天,他的糖類物質也可以防止中暑,所以是我最近的新寵。《本草經疏》:“青皮,性最酷烈,削堅破滯是其所長,然誤服之,立損人正氣,為害不淺。凡欲施用,必與人參、術、芍藥等補脾藥同用,庶免遺患,必不可單行也。”青皮導滯效果好,導滯容易耗氣,所以吃完可以與補氣物質同時進補。所以氣虛之人喝小青柑,需要適量。
我喝茶,交了很多學費,特別是醫藥費,還好交了中醫學費,才走向了正道。陳皮這味藥,能君能臣,自古以來在中藥界很吃得開,江湖地位無可替代。因為藥性極好,入脾胃肺經,以前治好了很多疑難雜癥,甚至還不費吹灰之力的治好達官貴人的乳腺頑疾,所以聲名顯赫。
陳皮味淡主升,普洱熟茶味厚主降,所以一組合,就很平和,其他的搭配,比如陳皮白茶,陳皮是生發,白茶也是升發,兩者,沒有互補,甚至口感都不太能相容。但是陳皮普洱、小青柑卻是無敵鴛鴦配。所以無論喝茶或者吃飯,甚至找搭檔找對象,搭配的前提就是互補,以己之長,補己之短,如此就能陰陽平衡,不容易有偏性。中醫的世界觀就是陰陽平衡,就像參麥飲這個傳統強腎的方劑,人參麥冬五味子的搭配,一個主升,一個主降,一個固護中土,所以就很和諧。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也養育一方植物。廣東是亞熱帶海洋季風氣候,廣東人比較黑,看起來很干癟,因為出汗多消耗大量津液,所以他們最愛煲湯,因此當地就會生長出能夠很好收斂的陳皮。那江南蘇州,小姑娘都很水潤,加上骨子里的古典氣質,整個城市很溫婉內斂,所以他們的茶就是發散的,比如碧螺春,清香發散,就可以平衡過分內斂的偏性。老天都配好了,大自然自有平衡的法則。
喝茶也需要平衡,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如果能夠根據自己當下的氣機,再根據茶的氣機,巧妙平衡喝茶,是不是更接近道法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