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云南最古老的紅茶——“太和甜茶”(話說曬紅之二)
發布時間:2024-12-11 點擊:29
訊:按照主流的說法,現代紅茶起源于福建武夷,是由綠茶、白茶的制法演變而來。正山小種紅茶,被稱為紅茶鼻祖,原產地在福建省武夷山市桐木關。后來,在正山小種的基礎上發展出了工夫紅茶。
武夷山的茶農從白茶曬制的實踐,而認識到制紅茶的日光萎凋;由綠茶揉捻后來不及干燥變紅的實踐,而認識到制紅茶渥紅的技術措施,開始發明小種紅茶制法。
如果說正山小種是世界紅茶起源的活見證,那么“太和甜茶”無疑就是“云南傳統紅茶”起源的活見證,堪稱最古老的“云南傳統紅茶”。如今提出的曬紅茶類體系,就是通過對“太和甜茶”進行多年挖掘與整理而來的。
據太和甜茶非物質文化傳承人段蘋、李琨介紹,云南鎮沅縣振太鎮,過去被稱為太和。其跟南詔與大理國有著不解的淵源,洱海邊的太和城曾經為南詔國的都城,而點蒼山更是聞名遐邇,而振太鎮也稱為太和,其境內也有一座“蒼山”,叫寶倉山。根據老人流傳下來的說法是,振太段姓、陶姓等家族原來居住在大理,為大理國皇親國戚,大理國被蒙古攻滅后就逃到振太避難,成為大理國遺民,將居住地稱為太和,寄寓不忘故國舊土之意。
我們從云南的茶山地理及云茶發展史來看,振太位于的是著名的“景景鎮”茶區。就普洱市而言,景東、景谷與鎮沅三縣連在一起,擁有面積達數萬畝的古茶區,而穿境而過的無量山與哀牢山是世界茶樹起源的核心區之一,2700年的世界野生茶王樹就位于這里;這里為南詔國的銀生節度府故地,云南茶葉文明的第一縷曙光——“茶出銀生”的發祥地。
茶文化的傳播,在某種程度上是人類文明的傳播路徑,只有社會經濟的繁榮才能帶動茶產業的蓬勃發展,也就是所謂的“盛世興茶”。這也就可以解釋,為什么云南是茶樹的起源地與最早利用茶葉的地方,但就種茶、制茶技藝與茶文化而言遠遠落后于四川與江南,以致于唐代的《蠻書》將云南茶說成“散收,無采造法”,云南茶事太落后,也不值得茶圣陸羽所著的《茶經》收錄?!安璩鲢y生”,說的是云南茶葉文明的草創時期,而隨著明清兩朝中原文化大規模進入云南,帶來了先進的農耕文明,通過大規模改土歸流政策,漢人得以深入蠻荒之地,提高當地的種茶、制茶水平,并進行大規模的茶葉商品貿易,終于在雍正、乾隆年間催生了名震京師的“普洱茶時代”——“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釅,京師尤重之”。普洱茶在明清的崛起,表明云南茶葉通過與中原的先進文化大融合,進入了云南茶文化的成熟期。
透視云南茶文化千年傳播路徑,其無疑長期是一路向南的,即從北部先進的洱海、昆明乃至中原地區向南傳播?!翱酌髋d茶”的民間傳說,其實反映的是諸葛亮大規模深入治理南中,中原文化深入云南腹地,巴蜀先進的茶文化第一次跟云南原始茶文化接軌的事實。到了清朝,普洱府的普洱茶興起來以后,其作為一種成熟的茶文化,又向北進行傳播,明代成化年間傳到勐庫,西雙版納的茶籽在冰島落戶,可謂其先聲。而“景景鎮”地區就充當了,茶文化“先是一路向南,然后再向北反哺”的中轉角色。
在唐宋時期,云南文化的重心在洱海地區,而南詔與大理國文化南進的基地之一,就在于銀生府的“景景鎮”地區,通過“景景鎮”傳向南邊更為荒蠻的寧洱、思茅與版納,乃至老撾、緬甸與泰國。到了元朝,云南在地方政權割據了數百年之后被納入了天朝的統治體系,而明代繼承了元朝開創的土司制度,而且通過軍屯、民屯等大規模移民手段,大量的江南人口遷移到云南,使得云南在明代漢族人口首次超過了少數民族。景東的陶氏傣族土司(土知府),是明朝統治滇西南最倚重的力量,其也是漢化最深的土司之一。如今,景東、鎮沅、景谷的古茶產區,在歷史上長期屬于景東陶府管轄。
正是在明代,景景鎮地區在陶府的統治下完成了南詔文化、中原文化與傣族文化的大融合,并向南滲透,深入影響思普地區(以寧洱、思茅、版納為核心地區),還通過景東土司與勐緬土司(今臨滄市臨翔區一帶)聯姻,而渡過瀾滄江影響相對落后的臨滄地區。在某種程度上,從“茶出銀生”開始,“景景鎮”地區在上千年時間充當了茶文化傳播的樞紐之地。
到了清末、民國,云南茶文化大規模北上,景谷茶區、雙江茶區與鳳慶等新興茶區被開辟出來,與傳統的古六大茶山遙相呼應。而近現代的景谷茶區,嚴格來說,應該是“景景鎮”茶區,因為景谷、鎮沅、景東許多原料都拉到小景谷進行集中交易,被茶商收購,加工成緊茶邊銷西藏,或者加工成沱茶,銷往昆明與重慶。
通過考察云南茶葉文明的傳播歷史與路線,我們可以看到“太和甜茶”的出現,絕非偶然。振太鎮位于景景鎮的核心地區,乃交通樞紐,是普洱市著名的僑鄉與茶馬古鎮,從寧洱出發,穿過景谷,然后來到振太,再北上景東、南澗,再經巍山、大理到西藏;振太到景東從南澗經彌渡、祥云到昆明;振太到小景谷、景谷、普洱府;從振太到瀾滄江上的嘎里渡口過江到昔歸,達臨滄;還有一條從振太、恩樂翻越哀牢山達新平、玉溪、昆明,一條條輻射四方的茶馬古道就經過這里,這里成為瀾滄江東岸,無量山以西廣大地區的交通樞紐。南詔文化、傣族文化與中原文化在這里匯集,漢族、傣族、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苦聰支系)等種茶民族在這里生息繁衍,茶馬古道馱來發達的商旅文化,各種不同的制茶工藝在這里并存并相互影響,從而催生了景景鎮地區獨特的藤條茶文化——“云茶傳統采養模式”以及“云南傳統紅茶”的活見證——太和甜茶。
據段蘋、李琨介紹,其先祖從大理來到振太避難之后,向當地原住民——彝族等少數民族學習種茶技藝,并發揚光大,最終形成了“太和甜茶”這種地方獨特工藝。其無疑反映的是,多種文化的大融合,互相影響,最終誕生了“太和甜茶”這朵云南制茶史上的奇葩。
李琨介紹說:“大理國破后,其后裔南遷與原住民彝族、傣族、拉祜族結盟,使元軍突破瀾滄江而未能翻越無量山,攻入太和鎮。在長期抗爭過程中,為贏得信任取得支持鞏固聯盟,主動與原住民交往通婚,進行了廣泛的民族大融合;太和迎來了新的發展時機。
無量山的海拔1700——2600米,山里濕度大、氣溫低、海拔高,糧食種植生產落后,屯兵補給不便,經常采摘野菜野果度日。許多屯兵、逃難的外來人來此定居,時間長了怕寒怕冷、氣脹、便秘、全身乏力等嚴重影響健康。但原住民卻生活得很好,漸漸發現他們不但家家種茶、戶戶制茶,而且做菜用茶、娛樂用茶、祭祖用茶、敬神用茶,婚喪嫁娶、生老病死一切都要用茶。茶不僅是他們的生活必需品,茶也同牲口、田地、山林、房屋一樣成為是財富的象征。這些從大理和中原遷來的移民也漸漸學會種茶,同時,還改進了制茶工藝。
原住民的茶確實有效,驅嚴寒、促消化、提精神、解疲勞。但此茶太苦澀、味太釅,不習慣飲用,婦女兒童就更不適飲用。經交流學習借鑒,制出了棄苦澀、香甜爽,耐儲存適宜更多人飲用的茶。
采用當地茶鮮通過長時間攤晾、搓揉、裝捂(發酵)、日曬干,通過缸存、箱存、袋存。不久太和一帶這種茶得到推廣,家家制、人人用,大家對如何制出香甜滑的茶形成一套工藝,其中陶氏、李氏、段氏、羅氏、刀氏等幾大家族生產的品質更佳。因此茶產于太和,出于太和,盛于太和而被稱為太和甜茶。只可惜后來這種茶慢慢淡出人們的視野,制茶的工藝也頻臨失傳?!?br>文/白馬非馬,本文轉載自微信請上帝喝茶工作室(微信:lgb442811078)?,不代表觀點與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