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鑒賞與選擇紫砂茶具
發布時間:2024-12-07 點擊:41
怎樣鑒賞與選擇紫砂茶具
紫砂茶具,由陶器發展而成,是一種新質陶器。它始于宋代,盛于明清,流傳至今。生產紫砂壺的主要泥料是天然五色陶土,即紫砂泥、朱砂泥、大紅泥、墨綠泥、本山綠泥等,是陶都宜興的一大特產。那么我們怎樣鑒賞與選擇紫砂茶具,下面就做一詳細介紹。
宜興制的紫砂茶具,泡茶既不奪茶真香,又無熟湯氣,能較長時間保持茶葉的色香味。據說蘇東坡設計了一件茶壺,它以取法自然的古青色樹枝作為壺的把手,配以赭色瓜型壺身,刻上古樸的瓦當紋和精妙的書法,清雅折樸,色彩對比,相得益彰,被歷代文人雅士視為有實用價值的珍品。一般人所用的普通紫砂壺,則用模具制作,泥質較粗,但仍不失其紫砂茶具“泡茶不走味”的特色。曾有這樣的傳說:一個泥水匠修屋時,把一個宜興產的紫砂陶茶壺放在屋頂天花板里,完工后忘記帶走,經數年后, 再度修屋時發現了它,而壺內茶的湯色、香氣、滋味竟絲毫未變。這個傳說或許有點夸張,但也說明了紫砂茶壺的性能和優點。紫砂茶具工藝獨特,既是精致的藝術品,又有特殊的使用價值,歷來受人稱頌。文人對宜興紫砂推崇備至,宋、元、明、清諸代都有專著詳細介紹。
生產紫砂壺的主要泥料是天然五色陶土,即紫砂泥、朱砂泥、大紅泥、墨綠泥、本山綠泥等,是陶都宜興的一大特產。豐富的陶土資源深藏在當地的山腹巖層之中,雜于夾泥之層,故有“巖中巖,泥中泥”之稱。泥色紅而不嫣,紫而不姹,黃而不嬌,墨而不黑,質地細膩和順,可塑性較好,經再三精選,反復錘煉,加工成型,然后放入1100℃至1200℃的高溫隧道窯內燒煉成陶。由于紫砂泥中主要成分為氧化硅、鋁、鐵及少量的鈣、錳、鎂、鉀、鈉等多種化學成分,焙燒后的成品呈現出赤似紅楓、紫似葡萄、赭似墨菊、黃似柑橙、綠似松柏等色澤,絢麗多彩,變化莫測。
紫砂陶土經過焙燒成陶,稱為“火的藝術”,根據分析鑒定,燒結后的紫砂茶壺,既有一定的透氣性, 又有低微的吸水性,還有良好的機械強度,適應冷熱急變的性能極佳,即使在百度的高溫中烹煮之后,再迅速投放到零度以下冰雪中或冰箱內,也不會爆裂。
以上就是對怎樣鑒賞與選擇紫砂茶具的介紹,希望對大家了解這一知識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