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就是用來喝的
發布時間:2024-12-05 點擊:53
普洱茶崩盤后,行業創業者紛紛對“越陳越香”的理論進行深入反思,指出不是所有的普洱茶都能越陳越香,越陳越香是有嚴格限制條件的,而且主張茶葉就是用來喝的,強調普洱茶要以即時品飲為主,收藏為輔。即便用來收藏,也不是以增值為目的,而是為了茶葉的更好喝。在此背景下,通過對越陳越香理論的揚棄,普洱茶的產品價值出現了如下變化:
(1)堅持有條件的越陳越香,越陳越香的藏品主要針對小眾市場,大眾市場應該以即時品飲產品為主。
(2)新藏茶主張的出現。這是區別于以往炒作背景下的藏茶,收藏的主要目的不是為了增值牟利,而是為了將來茶葉更好喝。
(3)開拓即時品飲市場的最大短板無疑就是普洱茶“越陳越香”的特性,因為普洱生茶才生產出來,口感比不上綠茶、烏龍茶等主流茶葉,需要擺放幾年才能顯現出普洱茶的特色,因此新出產的普洱生茶消費者不接受,市場消耗速度太慢。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從而市面上出現了以下的變通:
廠家藏茶論:廠家要對消費者負責,不能把當年生產、口感不好的茶葉推給消費者,廠家應該把當年生產的茶葉在倉庫里存放三年,到第四年才大規模推向市場,使得消費者買到的茶葉都是經過數年陳化的,適合即時品飲。這種方式的最大優點是能大幅度改善產品的品質,同時茶葉集中囤放在廠家遠比囤放在魚龍混雜的渠道及散戶手里更衛生、更安全,更令人放心,從而使得產品更容易獲得消費者的青睞。但其缺點也是很明顯的,因為長時間囤茶會極大地增加廠家的資金周轉壓力與倉儲費用,這種模式只適合部分企業(或廠家的部分產品)使用,不具備大規模推廣的可能。
熟茶主打論:由于熟茶工藝本身就是加快茶葉陳化的產物,熟茶非常適合即時品飲,再加上其獨具特色的保健價值,熟茶的市場遠比生茶更廣闊,這樣一來很多人主張也在踐行著熟茶主打論。
普洱綠茶化:綠茶化是當前普洱茶工藝嬗變的一個重要方向。中國是綠茶的大國,國人消費量最大的茶品無疑就是綠茶,普洱茶要開拓新市場就必然會與大面積的綠茶人口相接觸。這些人已經喝慣了綠茶,普洱茶對他們來說無疑就是異端,很難接受,要讓其更好地接受普洱茶,很多行業從業者紛紛改良普洱茶的傳統工藝,推出了具有綠茶風味的普洱茶來吸引這些綠茶客。其實,這條路線已經過烏龍茶的實踐,是開拓綠茶人口的一把利器:烏龍的傳統工藝本為濃香型,烏龍茶能迅速熱遍全國,是跟綠茶化的清香型烏龍茶大行其道有關系。為滿足新興市場的需求,傳統普洱茶的泛化,不但有綠茶化、還有烏龍茶化、紅茶化等,而這些年來非常風行的“月光白”有專家指出其是“四不像”:用普洱的大葉種為原料,采用了白茶工藝,也就具有多種茶類的特點,從而深受市場歡迎。
普洱衍生化:綠茶化只是傳統普洱茶的某些細節的改變,而普洱茶的衍生化是對傳統的徹底改造。近年來,普洱茶膏、茶飲料、茶粉、茶珍、煮飯茶、普洱牙膏、普洱茶酒、普洱茶養生面等等,都是普洱茶的衍生化系列產物,它們拋棄了普洱茶的越陳越香的特性,轉而尋求快消、即飲、速食、保健等價值。需要強調的一點是,不管普洱茶深加工產品離經叛道到何種程度,它們都屬于普洱茶這個大家族,需要正統普洱茶為其奠定發展的基石,也就是正統普洱茶越受到人們的認可,其衍生物才越有市場。正統與衍生好比內涵與外延的關系,一個東西內涵越豐富,才能不斷延伸出各種衍生物。一些置身于普洱茶衍生物生產的企業瞧不起傳統普洱茶,把自己當成了行業的救世主而浮夸不已,其忽略了傳統價值對延伸價值的巨大支撐作用,從而走入了盲目創新的誤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