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也逃不過被山寨普洱茶仿冒方式
發布時間:2024-12-04 點擊:56
炒作仿冒風氣盛行之下,各種東西都會出現山寨版,普洱茶也不例外,常見仿冒方式有以下幾種:
一、冒牌
二、三線小廠用大廠的包裝紙,連內飛、防偽都一模一樣,一般人難以判別;但是這并不表示冒牌茶難喝,這些山寨普洱中,有的還比正牌貨好喝。
二、仿舊
常見仿舊有「茶仿舊」或「包裝仿舊」。
老陳茶喝一片少一片,越來越難得,同時老陳茶越來越值錢;現在有人以很專業的手法與技巧在仿舊,其手法技巧高超不凡;出現幾款做得很不錯的假陳老茶,湯色葉相各有千秋,僅缺乏陳香老韻,可稱為高仿品。主要是見過喝過真老茶的消費者人數只少不多,所以這些做舊的老茶會仍然具有相當的市場。至于包裝做舊,名堂更多,最早出自臺灣香港,現在到處都有高手,連韓國人都會。茶不一定不好,但包裝仿舊的茶品價位往往偏高。
三、小葉種制普洱茶
2006年下半年開始到2007年上半年,從廣西、湖南、貴州、四川涌進大量的小葉種原料,2007年初,普洱、版納、臨滄等地方政府打擊這些茶;這些茶以前藏在倉庫,已經開始出現在市場了,批發茶市場就有不少這樣的茶。這些茶從品種來說就不能算是普洱茶。
品鑒大概有以下幾點共同點:
1、帶酸味,泡濃泡淡,都會帶有酸味;
2、無內飛,這種茶條索分明,細芽細葉很漂亮,湯色也好,這種宮廷普洱等級的細芽數量不少,正在紛紛出動,看上去很美,茶友須小心。
四、烘青工藝、紅茶工藝
烘青者煻香氣高,渥紅者湯明亮。原料有些是很好的大葉種,只是工藝不照標準;高溫烘青茶帶膠質焦糖化產生的香甜味,但經存儲后吸水氣氧化口感反而變酸,不耐存放;渥紅則是用部分的紅茶工藝,鮮葉不按正常時間殺青,待葉梗葉片開始有些大面積發紅才進行殺青。這種渥紅茶剛做好時湯色也非常明亮。可存放3、5年比烘青茶好,但在香氣口感的轉化上明顯不如傳統標準工藝所制之普洱生茶,并且也是時間越長越不好。這種茶泡開會看到大面積的紅葉紅梗。正常的茶則是茶梗端頭的一點點因指壓變紅、或者因疏忽偶爾會出現紅邊。
五、臺地茶冒古樹茶
臺地茶樹齡僅數十年,會有股臭菁味,帶有嗆刺感,相較于古樹等大樹齡的茶品,茶湯初入口香氣高揚,但喉韻苦澀單薄,不如大樹茶的喉韻溫潤滑順。
六、普通茶冒名山茶
名山茶市場高價較易出現仿品,例如班章、易武、冰島、景邁。
七、拼配茶冒純料茶
拼配是為了要修飾各種茶的缺點,把茶品的口感優化,或是降低茶品成本較有競爭能力。所謂純料,追求的是風格享受;拼配之茶,適合規模化、標準化、大眾消費的工業產品;純料之茶,適合茶友們個性化、多元化、更把普洱茶當成精神享受的文化產品,都有其價值,只要適合自己都是好茶。
八、機制茶冒手工茶
普洱茶加工工藝,尤其是生茶,機械化生產與傳統手工的區別主要在于殺青、揉捻、干燥三道程式。主要與這叁個環節有關,會影響以后其口感滋味的變化;用機器制茶冒手工茶賣,市面上有很多;但只要不是機器殺青烘乾,僅僅是揉捻和壓制用機器,關係就不大。壓制用機器茶轉化慢,石磨壓制茶轉化快。
九、雨水茶冒春茶、谷花茶
臺地茶產量最大的是夏茶,口感負擔較重,不清爽苦澀單薄會感覺不舒服,谷花茶香氣較悶,無法跟春茶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