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壺,有些你不知道的冷知識
發(fā)布時間:2024-12-04 點擊:32
1、手工制一把壺,使用的工具真會有上百種嗎?
一般的一把光器壺,制成大概需三四天。如果只用五六十樣工具,也能做出來,但是做不出使用上百種工具的那個“味道”。徐漢棠做一把“掇只”壺,連圖章在內,使用的工具多達118件。像“轉盤”,要分大小,壺身用大轉盤,壺蓋用小轉盤。像“勒子”,壺肩用一種,壺肚用中,壺底用一種,轉折的地方也要專門用一種。“篦子”、“明針”等也是這樣,每一處線條都有對應的工具。同一個壺,做的過程中干濕度有變化,壺身會收縮,線條變了,用的工具也要變工具都是自己做的,需要什么就做什么。如果馬馬虎虎的話,細節(jié)的地方就表現不出來了,對藝人來說是個大忌。
2、什么是紫砂壺的對立與統(tǒng)一?
紫砂藝人處理造型的比例關系及形式變化,方法主要有二:
一是重復,在統(tǒng)一中求變化。用大小不同的同類形體長短不一的同類線條來設計造型。如“掇球”壺的壺身、壺蓋和壺鈕同為圓球體;“雙線竹鼓”壺由性質相同而方向相反的弧線組成。
二是對比,在變化中求統(tǒng)將曲直線條、大小形體、寬窄壺面、虛實空間、明暗泥色等極端組合在一起,即為對比。對比可豐富造型。如“線圓水平壺、“秦權”壺,在曲線壺體上安裝直形壺流,就對比強烈提梁”壺,利用空間的虛實對比來加強造型效果。對比的目地是在變化中求統(tǒng)一,需要注意整體的協(xié)調性。
3、“反光”和“顯色”有何區(qū)別?
優(yōu)質泥料加上恰好的火候,壺表會在自然光照下出現反射色光,俗稱“反光”。反光越豐富表明泥質越好。
注入沸水后,壺表泥色會變深,俗稱“顯色”。顯色變化越大泥質越好。
4、有什么小經驗可以用來判斷朱泥壺的年代?
(1)清代中期前的容量多在140毫升以上;若在60毫升以下,應是清末或清末以后的作品。
(2)清代中期前,渾樸和工敦兼有,不過于精工;嘉慶、道光后壺內底面才以竹刀修刮。
(3)一般來說,道光以前,壺蓋的子口不長,而蓋內有“水平”字樣,最早的為道光十三年。
(4)清早期,壺把的位置較高,而且有向上提的感覺。
5、如何從用印判斷“顧景舟壺”的真假?
顧景舟一生用印甚多,每款印章的使用都有開始時間,可幫助判斷其壺的真?zhèn)巍?br>“墨緣齋”、“墨緣齋景堂制景記”、“景洲”、“武陵逸人”,是自1932年開始鈐用;“白怡軒主人”、“得一日閑為我福”、“足吾所好玩而老焉”、“曼晞”、“曼晞陶藝”是自1942年開始鈐用;“瘦萍”、“老萍”,是自1944年開始鈐用;“荊南山樵”、“荊山壺隱”是自1948年開始鈐用;“啜墨看茶”,是自1955年開始鈐用;“景舟七十后作”、“壺叟是自1984年開始鈐用;“生于乙卯”,是20世紀90年代他才使用的最后一方印章。
6、傳說中的“鳳鳴壺”、“吹簫壺”是怎么回事?
鳳鳴、吹簫,聽上去唯美神秘,冠之以壺名,仿佛能讓紫砂壺身價倍增,其實不過好事者散播的噱頭而已。
一把好壺,應做到“出水如柱,平穩(wěn)順暢,直入杯底,靜默無聲”。出水態(tài)勢,與壺型、流型、流根位置、流壁厚薄、流管光澀、嘴的口徑、網孔形式、網孔孔徑網孔出水的有效面積、壺蓋氣孔等有關。
傾壺出湯時,壺體內處于負壓狀態(tài),空氣通過壺蓋上的氣孔,被吸入壺內進行補充。如果出湯時,水流斷續(xù)跳躍伴有“突突”聲,或者水流扭轉,入杯泛花,伴有“吱吱”聲主要原因在于氣孔孔徑過小,形成間歇性“氣塞”,使空氣入壺不暢。所謂“鳳鳴”壺、“吹簫”壺,皆因氣孔過小,但好事者引以為榮,自詡為“可遇不可求”,常能蒙蔽初學者。
7、“停勻”和“亭勻”有什么區(qū)別?
在賞析紫砂壺的文章中,常見“骨肉停勻”和“骨肉亭勻”,二者屬于異形詞,但有細微差別。
“停勻”多指“勻稱”。
宋·洪邁在《容齋三筆·紬絹尺度》中,用“停勻”描寫質量:“宜令諸州道府,來年所納官絹,每匹須及一十二兩,其絁紬只要夾密停勻,不定斤兩。”
清·鈕琇,在《觚賸·石言》中,用“停勻”描寫形態(tài):“(端硯)其受墨也,差差鱗鱗,融洽停勻,石與墨得,墨與石親,沛然膏流,油然酎醇。”
“亭勻”多指“妥當”。
現代朱自清在《龐貝故城》中用“亭勻”描寫結構:“這種畫分明仿希臘的壁雕,所以結構亭勻不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