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需不需要洗
發布時間:2024-12-02 點擊:48
生活中常遇到一些喝茶的人,在泡茶之前都一個“洗茶”的習慣,顧名思義就是“把茶葉洗一洗”,即將茶葉用水浸泡幾秒鐘,然后把第一泡甚至第二泡茶水倒掉,稱之為“洗茶”。一個“洗”字,讓不少人自然或不自然地聯想,茶葉是不是不干凈呀還得洗洗?是這樣嗎?你喝的那些茶,真的需要“洗”嗎?
1、“洗茶”的來源
“洗茶”一詞始用于北宋。宋子安撰《東溪試茶錄》,提出了要制成品質優異的茶,必須嚴格要求技術操作的四道工序:“擇之必精,濯之必潔,蒸之必香,火之必良,一失其度,俱為茶病。”宋徽宗在《大觀茶論》中說:“飲而有少沙者,滌濯之不精也。”他提倡“滌芽惟潔,濯器宜靜。”南宋趙汝礪在《北苑別錄》中又提出“茶既熟謂茶黃,須淋洗數次,小榨以去其水,又入大榨去其膏”的主張。
但宋人指的“洗茶”,是屬于采制過程的范疇,根本不是指現在我們說的泡茶中的那個程序。最早將“洗茶”單獨列為飲茶的一個重要環節見于明代《茶譜·煎茶四要》:“一、擇水……。二、洗茶:凡烹茶先以熱湯洗茶葉,去其污垢、冷氣,烹之則美。三、候湯……。四、擇品……。”但這里提到的“洗茶”仍然只是“煎茶”的一個步驟,不是用于泡茶。
明代開始流行泡茶,以加工制作的葉茶用沸水沖泡。在泡茶中加入“洗茶”程序的做法,估計是從煎茶中的“洗茶”移植過去的。屠隆著《茶說》載:“凡烹茶,先以熱湯洗,去塵垢冷氣,烹之則美。”許次紓《茶疏》曰:茶葉摘自山麓,“山多浮沙,隨風輒下,即著于葉中。烹時不洗去沙土,最能敗茶。
”羅廩《茶解》認為:茶要“用熱湯洗過擠干。……不洗則味色過濃,香亦不發耳。”馮可賓《岕茶箋》中“論烹茶”:“先以上品泉水滌烹器,務鮮務潔。次以熱水滌茶葉,水不可太滾,滾則一滌無余味矣。以竹箸夾茶于滌器中,反復滌蕩,去塵土、黃葉、老梗凈,以手搦干,置滌器內蓋定,少刻開視,色青香烈,急取沸水潑之。”
2、“洗茶”洗什么?
“洗茶”可以洗去什么?古人說,“去塵垢冷氣”、“去沙土”、“去塵土、黃葉、老梗”、發“香”等。
先說去塵垢、沙土、塵土、泥塵、浮灰等。在古時,由于制作工藝水平等條件不高,加上舟車運輸,可能少數茶葉的確會存在潔凈的問題,但是發展到現在的茶葉生產加工,對于稍具規模的加工廠而言,基本都符合清潔化生產的需求。即便是規模相對小的農戶或者作坊,茶葉生產過程也基本能做到不著地。茶葉上的“塵”,主要是茶葉的茶毫和生產加工過程中形成的塵狀微粒,并非泥土灰塵。
那古人所說的茶葉生長時本身自帶的灰塵呢?茶樹生長于山林之中,接受天然的風吹日曬和雨淋,相比停駐于城市高樓間呼吸著各種“尾氣”的人類來說,環境實在是不知道要干凈多少倍。想來只要是曾吃過燒烤,露天下喝過咖啡的人,應該都不會對這一點耿耿于懷的。
再者,我們現在看到的“山多浮沙,隨風而下”、“先以上品泉水滌烹器,務鮮務潔。次以熱水滌茶葉”這些記載,其實也只是留下了文字作品的、生活較為講究的當時文人的想法和做法,究竟當時普通人飲茶,是不是都要“洗茶”,我們是不能一以概之地斷定的。況且,有一點是這些文人并不知道的,那就是“洗茶”會洗去茶葉中的很多有益成分。
更有茶友要說,洗茶洗農殘啊!作為一種與絕大部分中國人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飲料,茶葉的安全問題一直倍受關注。中國茶葉總體安全,市面上正常流通的質量合格的茶葉,其各項指標,包括農殘和重金屬指標,自然也在國家標準規定的安全范圍之內。在這一安全標準的前提下,即便茶葉中有微量甚至痕量農殘,也是以脂溶性為主,很難溶于水中。也即,農殘指標合格的茶葉,泡出來的茶湯肯定是安全的。
我們更贊成“洗茶”實為去“冷氣”、發“香”這樣的觀點。在茶藝和茶葉審評的語境中,通常所說的“洗茶”這個步驟,也常被稱之為“溫潤泡”,或是“醒茶”,其主要作用是浸潤茶葉葉片,便于滋味物質溶解,便于茶葉香氣物質在適宜的溫度呈現香氣。也即,常說的“洗茶”,其根本目的是“潤茶”。
3、不是所有的茶都需要“洗”
古人認為“洗茶”可以洗去泥塵之類物質,但古人并不知道的是,“洗茶”更會洗掉很多有益成分。實驗表明,茶葉一旦與熱水接觸,有些內含物在短短的幾秒鐘之內便會大量溶解于水。首先浸出的是帶有爽味的維生素,帶有鮮味的氨基酸和帶有刺激味的生物堿。如果洗茶的時間過長,那么倒掉的茶湯中就含有大量的維生素、氨基酸、生物堿等營養物質,更不要說古人“以竹箸夾茶于滌器中,反復滌蕩”這樣的做法了。
日常泡茶時,是否需要潤茶,可根據茶葉葉片的老嫩、茶葉的形狀和緊結度、茶葉的揉捻程度、發酵程度以及該茶類主體香氣適宜發揮的溫度等因素來綜合來把握。對于普通茶友來說,可以記住這樣一句話:越不經泡的茶越不需要“洗茶”。什么叫“不經泡”的茶呢?比如原料嫩度高的,如一些綠茶;自然狀態或做型程度低的,如白毫銀針、花茶等;加工后茶葉體積較細小的,如工夫紅茶等。這些茶在泡茶時內含物浸出較快,一般不需要潤茶。
(1)綠茶通常不作潤茶,否則容易損失茶葉中的氨基酸。
(2)原料細嫩的茶葉,其各種內質在水中浸出相對較快,不建議潤茶。
(3)諸如祁門紅茶那樣的原料相對細嫩、體型相對較小的發酵茶,不建議潤茶。
(4)做型程度較高的,如外形成球狀、成緊結塊狀的烏龍茶類、黑茶類,需要潤茶。
(5)有一定陳化時間的,類似普洱茶這樣的后發酵茶,而且內質豐富,沖泡時可適當潤茶。
(6)“洗茶”須知小貼士
水溫:潤茶要注意水溫不宜過高,可略低于泡茶溫度。
時間:潤茶時,出水要快,浸潤時間要盡量短,2~3秒即可。否則,在此過程中還是會損失營養物質和風味物質,從而影響茶湯質量。
水量:潤茶時水量一般而言應盡量少,以剛剛沒過干茶為宜。
次數:潤茶次數無須過多,像烏龍茶和原料等級較高的黑茶,一般來說潤茶一次即可;有些老葉、老梗較多的緊壓茶,或者是陳化時間較長的普洱茶,可以再多潤一次,這樣可以充分喚醒茶葉,利于沖泡和品飲。
行業內也有認為應廢除“洗茶”這一說法的觀點。我們認為,要讓所有人都放棄這樣一個流傳甚久的名詞術語有一定的難度,且也沒有非不可的必要。相反,我們可以通過幫助大家了解“洗茶”一詞的緣由,與大家分享更多關于茶葉制作、沖泡方面的知識,讓更多的人正確認識“茶葉是否夠干凈”“茶葉需不需要洗”這樣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