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青柑起“白霜”,是壞了嗎?
發布時間:2024-12-03 點擊:51
小青柑經過火爆后,真正喜歡小青柑的茶友越來越冷靜,而且把那些假的小青柑逐步逼出市場,還小青柑一個干凈的市場。
目前優質加工的小青柑,只要是半曬半烘干的,一般表面出現類似“白霜”的白色物質。這樣的小青柑還能不能喝?這些“白霜”到底是啥?
今天的這篇文章,數據來自實驗室,將為大家答疑解惑。
針對“白霜”現象,通過查閱文獻資料發現有“果霜說”、“發霉說”、“柑油說”、“鹽說”等說法,但此類說法大都根據經驗或類似現象的簡單推論與判斷,缺乏科學依據。
“白霜”究竟是什么物質
為探究小青柑表面掛“白霜”之謎,給消費者一個科學的解釋,大益七號院對此進行了深入系統的專題研究。現已研究證實:“白霜”主要是檸檬烯,屬單萜類化合物,無色油狀液體,有類似檸檬的香味。具有良好的鎮咳、祛痰、抑菌作用。
想知道是怎么把這個“白霜之謎”偵破的么?以下實驗過程,有圖有真相,各位仔細看哦:
多項驗證“白霜”是否為微生物?
首先配制細菌、絲狀真菌易生長的pda培養基制成平板;然后在超凈臺內打開小青柑密封包裝,通過無菌操作將小青柑表面“白霜”用滅菌后的竹簽刮下并均勻涂至pda平板上;接著將pda平板放置于37℃培養箱培養,3天后觀察平板表面菌落生長情況,并無明顯菌落產生。
將覆有“白霜”的柑皮表層切開,露出柑皮“油室”,置于解剖鏡下觀察,發現“白霜”實質上是一些白色或淡黃色粉末,極有可能屬于柑皮表層油室的溢出物,而非微生物。
使用解剖刀將柑皮表層“白霜”刮下,將粉末置于載玻片上,載玻片放置在倒置顯微鏡下進行觀察,在40倍范圍內找到“白霜”顆粒,逐步放大物鏡倍數,分別在放大100倍、200倍和400倍條件下觀察“白霜”形態呈晶體狀。
小青柑表面的“白霜”通過微生物純培養、解剖鏡和顯微鏡鏡檢等實驗研究證實:“白霜”非微生物,而是柑橘揮發油結晶物。
白霜”的性質實驗“白霜”揮發性驗證將密封包裝中表面覆蓋有“白霜”的小青柑取出,將其放置于100℃烘箱12小時后,其表面“白霜”基本消失,驗證了“白霜”的揮發性;
同時,將具有“白霜”的小青柑裸露在正常室溫放置,隨著放置時間延長,“白霜”減少,直至消失。
該實驗證明:“白霜”具有易揮發性“白霜”溶解性實驗由于“白霜”溶解性實驗需要將小青柑置于液體中浸泡,為避免浸泡過程中小青柑內部茶葉色素溶出影響視覺判斷,同時為使“白霜”能整體浸入液體,本實驗使用同樣覆有“白霜”的個青皮進行實驗對其進行化學結構分析,并結合nist11化合物數據庫,對“白霜”結構進行檢索。
首先,使用無水乙醇溶解柑皮表面的“白霜”制成待測溶液。再通過實驗室技術從新鮮柑果中提取出揮發油,溶于無水乙醇中,作為分析過程中的對照。
將兩個樣品進行前處理后,使用勐海茶廠cnas實驗室的gc-ms進行分析檢測。
gc-ms系統
獲得如下質譜參數:
a)進樣方式:自動進樣,
b)色譜柱:hp-5ms石英毛細管柱,
c)色譜柱溫度:60℃保持2rnin,然后以3℃/min程序升溫至220℃,保持20min,
d)載氣:氦氣,純度≥99.999%,流速1ml/min,
e)進樣口溫度:250℃,
f)進樣量:1μl,
g)進樣模式:分流比50:1,溶劑延遲2min,
h)電子轟擊源:70ev,
i)離子源溫度:230℃,
j)gc-ms接口溫度:280℃
通過儀器分析,發現“白霜”樣品在譜圖上只有1種主要物質,而與揮發油譜圖進行比較發現,同一時間揮發油中也出現1種含量很高的物質。
使用安捷倫化學工作站,結合nist11數據庫,對上面兩張圖中9分鐘左右的峰進行分析,發現兩者同為一種物質“d-檸檬烯”。
該實驗證明:“白霜”的主要成分為d-檸檬烯。
檸檬烯驗證實驗依據檸檬烯的理化性質,對“白霜”是檸檬烯進行性質驗證實驗。
根據檸檬烯與濃硫酸-香草醛溶液互溶時,出現紅色,加入水之后,呈紫色的性質特點,將柑皮表面“白霜”刮下放入試管,制成樣品1;將“白霜”的無水乙醇溶解液放入試管,制成樣品2。
向兩支試管中分別加入濃硫酸-香草醛溶液,輕微搖晃,試管中液體均變紅。
再向兩支試管中分別加入少量水,輕微搖晃,試管中液體均變成深紫色。
該實驗進一步證明:“白霜”主要成分為d-檸檬烯
d-檸檬烯的理化性質及功效價值d-檸檬烯又稱苧稀,是單環單萜,分子量為136.24,組分為c10h16,為檸檬味液體,不溶于水,易溶于乙醇。檸檬烯是多種水果、蔬菜及香料中存在的天然成分。在柑橘類水果含量較高。
檸檬烯具有良好的鎮咳、祛痰、抑菌作用,復方檸檬烯在臨床上用于利膽、溶石、促進消化液分泌和排除腸內積氣;
“白霜”的形成研究證實“白霜”的主要成分為d-檸檬烯,是揮發油析出物,而小青柑解剖鏡觀察油室內為綠黃色物質,為什么析出呈白色物質。為此,七號院的研究員們又設計了氧化實驗驗證。
將低溫烘制的小青柑表皮用刀刮開,可以看到大量油室中呈現出綠黃色物質,這些綠黃色物質即為揮發油經過烘制或日曬處理后的結晶物。
將上述處理的小青柑置于室溫且通風良好的環境下,小青柑放置4小時之后觀察,發現柑皮表面油室中的大部分綠黃色物質轉變成白色。
該實驗基本證實了“白霜”的形成過程:
由于柑橘幼果含有較為豐富的萜烯類揮發油,在相對低溫烘制或日曬過程中,由于烘溫相對低,油室中保留一部分揮發油,且隨著水分的散失,而在油室中呈固態綠黃色物質狀態。
由于檸檬烯易揮發,若在密閉環境條件下,經過長時間的儲藏,這些物質緩慢析出至柑皮表面并氧化為白色物質,形成“白霜”。
一般“白霜”會在揮發油含量豐富的小青柑出現,而揮發油含量較少的成熟柑果不會出現;在通風良好的環境下,“白霜”不會出現。
寫在最后的話:經過幾個月的潛心研究,終于解開了小青柑“白霜”之謎。“d-檸檬烯”為“白霜”的主要成分,具有良好的功效,是柑橘幼果期含有豐富揮發油的標志。請大家放心品飲。但也應注意柑普茶的正確存放,防止發霉變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