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縣人大常委會持續助推鐵觀音茶產業發展
發布時間:2024-11-29 點擊:43
安溪,“中國烏龍茶(名茶)之鄉”。行走安溪茶鄉,城在林中,林在城中;徜徉茶園,云繚霧繞,郁郁蔥蔥,一幅幅山水畫卷盡收眼底。幾年來,安溪縣人大常委會先后就茶園“小生態”和縣域“大生態”建設作出決議,促進全縣生態環境一年比一年好,為提高茶葉品質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2006年12月,安溪縣十五屆人大一次會議作出“關于加強生態茶園建設的決議”。4年里,縣人大常委會組織開展4次專項視察和15次專題調研,全縣的茶山茶園基本走遍了,很多意見建議得到了落實。安溪縣“年百座茶山綠化行動”,完成306個山頭綠化面積3萬多畝;落實“5+1”技術措施,建成標準生態茶園25萬畝;實施退茶還林還果還耕8000畝,全縣茶園生態條件得到明顯改善。
安溪縣人大常委會把生態建設的視角,進一步延伸到縣域“大生態”上。2011年1月,縣十五屆人大五次會議作出“關于進一步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的決議”;又用4年時間組織對全縣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進行強力推動。縣政府把貫徹執行決議作為“法定作業”,嚴格落實13項鼓勵性措施,嚴格執行11項最嚴厲的制約類措施,扎實推進森林安溪建設、流域水環境綜合整治和重點區域生態修復等六大工程,組織造林綠化26.6萬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36.1萬畝,關閉石材礦山開采企業73家、石材加工企業637家,實施重點區域生態修復示范片600畝,全縣鐵觀音茶樹生長在藍天白云呵護、綠樹流水懷抱的“大搖籃”里。
關注產業健康
近年來,安溪縣人大常委會密切關注茶產業健康發展和關系茶農茶商利益的議題。
2010年,縣人大常委會提出堅決取締農資市場無證、違規經營網點,嚴厲查處經營、使用違禁農藥和非準入招標農藥的行為等審議意見。縣政府高度重視,在全國率先實行農資歸口專營管理制度,建立全國首個農資監管與物流追蹤平臺。組織縣鄉茶葉投入品安全監管隊伍,常年進村入戶跟蹤農資網點經營行為和茶農農資使用情況。
目前,安溪縣注冊茶葉專業合作社1074個,占全省茶葉專業合作社總數的45%。縣人大常委會組織開展執法檢查,督促加強組織領導、業務指導、政策扶持。縣政府充分發揮合作社作用,探索和推廣“聯作制”、“龍頭企業+合作社+茶農”的模式,全縣擁有生產合作、質量管控的茶園已達80%。
針對茶葉市場一度出現多種類型鐵觀音的現象,縣人大常委會督促有關部門引導茶葉標準化種植和傳統化加工。陳雙算、張順儒等人大代表,引導茶農自覺堅持茶樹標準化種植,使用傳統工藝制作鐵觀音茶葉,得到廣大茶農的認同和響應。
促進轉型提升
安溪茶產業要轉型升級,必須跳出茶葉做大茶產業,跳出安溪鐵觀音做大中國茶都。
謝文春代表建議組織開展“茶葉質量安全示范星級企業”評選,沈玉婷代表建議加大對茶葉標準化示范區建設的專項資金扶持力度……一條條建議的辦理落實,為茶業轉型提升帶來一項項政策“紅利”。
安溪中國茶博匯對面,2012年還只是一片低產山坡地茶園。2013年搖身一變,成了一所目前全國唯一的綜合性茶業公辦本科院校——福建農林大學安溪茶學院。這對于構筑安溪茶業人才高地,意義深遠。縣人大常委會領導先后9次帶領人大代表、調研小組開展專題調研,提出有關意見建議,推動項目建設扎實有序開展。如今,茶學院設有6個本科、3個專科專業,在校生1550多人;至2017年,將達到在校生4000人的辦學規模。這將為中國“茶學”教育跨越發展,特別是為安溪茶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發揮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