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大彬茗壺,那些曾深埋地下的紫砂傳奇
發布時間:2024-11-27 點擊:76
時大彬,字少山,也稱時彬、大彬,是明萬歷至清順治年間的,紫砂陶藝大師,被譽為“千載一時”。
時大彬處于紫砂工藝從簡到精,從不成熟到成熟的承前啟后時期。時大彬對紫砂壺藝最大的貢獻是,重新創造了一種全新的成型方式,即“打身筒”和“鑲身筒”的技法。這種獨特的成型技藝,奠定了宜興紫砂發展的根基,直至今天仍然沿用。
今天我們來看出土的大彬茗壺,感悟那些曾深埋地下的紫砂傳奇。
三足如意壺
1984年在無錫甘露鄉,明崇禎2年華師伊(涵莪)墓出土,他是明代有名的華老太師,華察的孫子。
鼎足蓋圓壺
1987年7月,福建省漳浦縣,盤駝鄉通坑村,明萬歷38年,戶、工二部侍郎盧維禎墓出土。
圓壺
底款“丁未夏日時大彬制”
1987年5月,山西省晉城市澤州縣,大陽鎮陡坡村,明崇禎5年張光奎墓出土。
腰圓提梁壺
銘文“吟竹養浩然”,大彬行草刻款。
1987年5月,陜西省延安市,寶塔區柳林鎮王家溝村,明崇禎15年楊如桂墓出土。
六方壺
1968年江蘇省江都縣,丁溝鄉紅飛村鄭王莊,明萬歷44年曹氏墓出土。
仿古蓮子壺
1986年11月26日,四川省綿陽市,涪城區紅星街,房產公司基建出土。
菊瓣壺
此壺質地褐中泛紫,夾粗砂,腹扁圓、呈菊瓣形,蓋與底均作菊花,蓋頂飾寶珠形花蕾鈕。流下刻大彬兩字豎行款。
經耿寶昌先生主持的,國家文物鑒定組定為一級藏品。
扁壺
1986年1月,淮安市楚州區,河下鎮二組,王光熙墓出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