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涉及國際茶葉標準制定
發布時間:2024-11-27 點擊:92
11月29日,由福建省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福建武夷學院共同舉辦的“2011年《茶業藍皮書》”發布會在廈門舉行,信陽毛尖價格,并正式發布了2011年茶業藍皮書《中國茶產業發展報告(2011)》。
藍皮書指出,近年來,全國各地挖掘并恢復歷史名茶和創制新名茶并舉,名優茶數量不斷增加,質量逐年提高,市場全面開拓。在茶業發展過程中,各級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法規和技術措施,有效促進了茶葉質量安全衛生水平不斷提高。
截至目前為止,中國制定的涉及茶葉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181項,另外還有290余項地方標準。
目前,中國茶葉標準中感官指標和理化指標已達到國際水平。部分標準如gb/t14456-1993《綠茶》、gb18650-2002《龍井茶》更是代表了世界綠茶的先進水平。
在相關的國家、行業、地方和企業標準不斷發布實施的同時,安全衛生質量尤其受到了重視,這一點在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和有機茶農業行業標準中得到了很好體現。《無公害食品—茶葉》標準中涉及農藥殘留限量標準13項,其水平已高于fao、日本標準和國際標準,與歐盟標準相當;而a級綠色食品茶葉的標準已經高于國際和歐盟標準,。
另外,各級政府也推行了一系列清潔化生產、建立茶葉生產質量安全保證體系等措施:例如從2000年起大力實行“無公害茶葉生產”,信陽毛尖茶;從2006年起,開始實施茶葉產品的市場準入許可制度(即qs認證),安溪縣展示茶鄉文化魅力。此外,在茶葉生產中還大力推廣和普及防治病蟲害的綜合治理技術,大大減少了化學農藥的施用量。由于采用上述措施,使中國茶葉的質量安全情況得到明顯改善,充分保障了中國茶產品的質量安全。據農業部茶葉質檢中心檢測,近幾年茶葉質量安全普查抽樣送檢合格率均在95%以上。
同時,藍皮書指出,盡管茶葉標準化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是,,由于中國茶區分布廣泛,不同茶區不同茶類的生產發展狀況差異明顯,在推行茶業標準化方面仍存在著茶葉標準化體系不夠健全、標準制定多頭管理、稀土指標是否需要列入等諸多問題。尤其是,中國在國家茶葉質量安全標準制定中尚沒有主導地位。
藍皮書認為,,隨著中國加入wto過渡期的結束和國際食品安全水平的大幅度提升,茶葉出口阻力逐年增大。日本和歐盟等發達國家對食品檢測標準檢測項目越來越多,指標越來越嚴,導致中國茶葉出口頻頻受阻,“嶗山茶”明年有望便宜。
為此,藍皮書指出,要大力推進茶葉標準化,提升茶葉質量安全。首先要對現行茶葉標準進行清理整合,建立健全茶葉質量標準體系。其次要加強茶葉生產全過程管理,建立健全質量可追溯體系。最后,要加強茶業標準化科技培訓與示范區建設。發揮示范區的典型帶動作用,,通過標準綜合配套,技術集成實用的有效途徑,把示范區建設成為現代農業裝備展示的窗口、標準化應用的示范基地、實用技術輻射推廣的橋頭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