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說大碗泡茶不適用
發布時間:2024-11-22 點擊:47
2004年4月,在上海市舉行的“海峽兩岸茶茶藝論壇”上,我就現代茶藝健康與持續發展,提出必須堅持科學性與藝術性相結合、繼承性與創新性相結合、規范性與自由性相結合、文化性與生活性相結合的四個原則。近年來出現的碗泡法,在一只大碗中泡茶,然后用勺舀到茶杯中飲用,既缺乏歷史的繼承,也離科學性甚遠,是茶藝的倒退,下面茲論之。
一、違反泡茶的科學性
加速茶湯的氧化和香氣的散失
在茶葉審評中,濕評四因子:滋味、香氣、湯色、葉底,首先看湯色,其次是聞香氣。因為茶湯中的多酚類物質及其氧化產物容易氧化變色。茶湯變色,不僅是觀察湯色不準確,也會影響到茶湯滋味。芳香物質易揮發散失,器口越大散失越快。古人早就認識此點,所以在正式場合,都用茶壺、蓋杯來泡茶。因為有蓋,可以隔絕空氣,避免茶湯快速氧化和芳香物質的揮發,同時也可以起到保溫作用。在工夫茶中,盡管投葉量大,茶葉脹滿茶壺須借渣匙撥出,也不用大口壺,就是盡可能減少茶湯與空氣的接觸。碗泡,口大,與空氣接觸面大,加速了茶湯的氧化和香氣的散失,非常不科學。
各杯茶湯濃度不勻
分茶時,要求各杯茶湯濃度一致。在通常的壺泡中,因分出湯速度快,前后杯之間的濃度相近。在工夫茶中,特別采取“關公巡城、韓信點兵”來解決茶湯濃度不勻問題。當代,臺灣茶界發明了公道杯,徹底解決了茶湯濃度不勻的問題。碗泡,因茶葉浮于碗中,用勺分取茶湯時不得不小心翼翼,撇開茶葉,所以分茶用時較長,造成前后杯茶湯濃度差異較大。
杯中茶湯溫涼
碗泡,即便事先溫杯,由于碗厚口大,茶湯散熱快,加之分茶時間長,也導致最終分到杯中的茶湯變涼。分茶的勺要與杯配套,舀一勺恰好一盞,一次成功。勺比盞大,多余的茶湯要倒回茶碗;勺比盞小,至少兩次才舀好。這樣反復傾倒,容易使茶湯冷卻。茶湯冷涼,違背茶湯熱飲的原則。
第二道茶后無法泡出最佳狀態
碗泡,碗里茶湯無法分盡,總有余湯,且越來越涼。等到泡第二道茶時,即便用100度開水,沖入涼茶湯后,水溫也達不到90度,甚至只有60、70度。如此溫度,泡不出高質量的茶湯。本來,第二道的茶湯質量一般最好。結果,在碗泡下,卻無法泡出最佳狀態。
二、缺乏歷史的繼承
中國歷代習茶技法,在唐代以前是以煮茶法為主。煮茶法源于茶的食用和藥用,但由于長時間煮、熬,茶湯滋味欠佳。晉唐時期,煎茶興起。由于煎茶時煎煮時間很短,且用末茶,茶湯品質得以提高。煎茶是對煮茶的改革,是一類特殊的煮茶。煎茶流行于中晚唐,延續到宋;煎茶是以茶入沸水,那么以沸水入茶也應該可行,于是發明了點茶法。點茶肈起于唐末五代,流行宋元,延續到明朝前期;明代中葉,泡茶法興起,取代了點茶法。在點茶法中,略去調膏、擊拂,便形成了末茶的沖泡,將末茶改為散茶,就形成了甌盞“撮泡”。唐代有“痷茶”,納茶于瓶、缶中,以沸水淹泡。用瓶、缶泡茶時斟茶不便,后來改用有柄有流的壺來泡茶,斟茶方便,也不燙手,從而形成壺泡法。泡茶法有兩大系統,一是壺泡,分斟到茶杯中飲用。二是甌盞撮泡,直接持甌盞飲用。民國以前,壺泡是主流。從壺泡演變出小壺泡、小杯飲的“工夫茶”法,后來又發展出以蓋碗代壺,以及一些壺的變式泡法。撮泡在當代比較流行,從無蓋、無柄甌盞發展到有蓋、有柄杯盞,材質也多樣化。
宋元點茶的場合,有時遇到集會人多,于是在大茶甌中點茶,然后用勺分到小茶盞中飲用。點茶用粉茶,茶葉內含物易溶于水,點一盞茶也就數十秒時間,最多不過一二分鐘。茶甌又事先“熁盞令熱”,從而得以保持茶湯溫度。而且點茶只是一次性,不像后來泡茶的泡多道。在大茶甌中點茶然后分到小茶盞中飲用也是權宜之計,常規是在小茶盞中點茶,直接持盞飲用。
反觀近年出現的碗泡,無歷史繼承,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可謂無中生有。
三、創新離不開科學與繼承
創新不是獵奇,獵奇的東西往往是曇花一現,因為它不符合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
歷史上,潮汕人用小蓋碗代替小茶壺,革新傳統的工夫茶,創出“潮汕工夫茶”;當代,臺灣人發明公道杯、聞香杯,創出“臺式工夫茶”。他們的成功,得益于在對傳統工夫茶的繼承的基礎上的創新。反觀碗泡,繼承的是什么?
茶藝要與時俱進,我們不反對創新,而且鼓勵創新茶藝。但是無論怎樣創新,最終都要落實到泡好一壺茶上。而要泡好一壺茶,則要講究科學泡茶。科學泡茶是茶藝的基本要求,以盡可能地把茶的品質特性發揮得淋漓盡致;茶藝的創新不是無中生有,而是在繼承以前茶藝優秀成果的基礎上的創新,是推陳出新。繼承不是因循守舊、亦步亦趣,而是批判性地繼承、創造性地繼承。沒有繼承,茶藝就缺少豐富、厚重的文化積淀。碗泡既無繼承,也不科學。
四、碗泡是茶藝的倒退
泡茶是在痷茶、點茶基礎上的發展,習茶技藝的發展總是后來居上,以科學取代不科學。茶壺、蓋碗價廉易得,即便是古代的平民百姓,也絕不會用大碗來泡茶。用大碗泡茶,既是對茶葉的不愛惜,也是對客人的不尊重。
茶藝是飲茶的藝術,是對日常生活中飲茶的藝術化提升,所以對它的要求遠高于日常生活中的飲茶。在茶藝館、茶藝演示中,茶藝處在很重要的位置,茶藝技藝要有較高的水準。要精益求精,不能馬虎。日常生活中的飲茶對茶湯質量的要求不像茶藝那樣嚴苛,所以習見用敞口杯來直接泡飲。即使用敞口杯,杯口也遠較碗口小。
茶藝技藝優劣與否,檢驗的重要標準是看茶湯的質量。茶湯質量是茶藝的靈魂,是優秀茶藝的必要條件。相較壺泡茶藝,碗泡法很難泡出高質量的茶湯,也無壺泡的簡便。就茶藝的發展而言,碗泡是一種倒退。
文/丁以壽 | 原題:碗泡陋法可以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