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的醫藥研究
發布時間:2024-11-21 點擊:64
現代科技的介入,使人們對茶的藥用價值的認識進一步深化,許多重要藥用功能在現代科學技術理論體系中得到了驗證,并進一步揭示了各種功效的作用機制。現在涉及茶或茶提取物的應用領域已擴展到了食品添加物、保健食品、動物飼料、日用化工、制藥、化妝品、建材、紡織等領域。其中在醫療保健方面的研究最為深入,開發出了大量產品。茶的利用,最早是直接食用茶鮮葉作藥用的,后來慢慢有了對茶鮮葉的初步加工和貯藏,并從單一以茶作藥治病,發展到了一系列含茶中藥配方,創造了無數茶療藥方。服用方法也從直接食用茶鮮葉發展到煮飲,進而到包括煮飲、研末外敷、茶枕等多種應用方式,并創造了茶療、茶膳等一系列茶醫療和保健形式。
這漫長的茶醫學發展史,按其不同的技術水平可大致分為如下3個發展階段。
(一)隨機探索階段此為第一發展階段。
在唐宋以前,古代人們的科技知識水平低下,探索植物對人體生理的作用一般是一個盲目的和隨機的實踐過程。人們在實踐過程中慢慢體會到,茶具有解毒、清火、提神、消食等功效。雖然此階段的探索是零星的和比較隨機的,但畢竟為以后的研究積累了大量的感性知識。這種探索逐步由偶然走向自覺,直到中醫對茶進行系統的研究并創造出大量含茶中醫藥方,從此便進入了茶醫學自覺的和系統的研究階段。
此發展階段的主要成果可歸納為:①發現了茶的藥用價值,并積累了大量以茶治病的經驗。②茶的利用方式從直接食用鮮葉發展到將鮮葉加工成干茶貯藏,以備后用。③從吃茶治病發展到包括以治病、防病及保健為目的的經常性飲茶。
(二)中醫對茶的醫藥功能的系統研究此為第二發展階段。
從唐、宋時期起,到20世紀60~70年代,主要是中醫對茶的醫藥功能進行了系統的研究。此時期茶醫學的發展過程基本上與中醫的發展過程同步。
此階段,人們開始對茶的醫藥及保健功能進行了較為系統的和全面的探索,對前人大量實踐經驗進行系統的總結。對茶醫藥價值的開發利用從單方應用為主發展到單方、復方并用,并以復方為主,在實踐中創造了數以千計的含茶中藥方劑。服用方法也由單一的煮飲法發展成包括煮飲、外敷、熏灸、茶枕等多種方式,最終導致了茶療、茶膳等茶醫藥文化的形成。在理論上,總結出了一系列傳世經典著作,其中以唐代陸羽的《茶經》和清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最為著名。
(三)現代科技對茶醫學的研究此為第三發展階段。
茶與人類健康的關系被現代科技界所關注并進行系統研究,還只是最近30~40年的事。1970年遠東地區的一些科研人員最早對茶的醫療保健功能進行系統研究,他們以綠茶為材料的實驗結果證實,茶的確具有保健作用。在中國,較早開展茶葉保健功能研究的是浙江醫科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等單位,他們于20世紀80年代開發出的“茶色素口服液”、由茶葉提取物制成的“升白”片劑等,開創了我國用現代科學技術系統研究茶葉醫藥功能的先河。
20世紀80年代以前,研究主要是對茶浸提液的療效試驗;20世紀80年代以后,較多地集中在對茶葉中茶多酚類、兒茶素、氟等成分的藥理功效及其作用機制的研究。其中對茶多酚類的研究獲得重大突破,研究結果明確了茶多酚類具有抗腫瘤、抗衰老等醫學功能,以及它們的抗氧化、清除自由基的作用機制。茶多糖在糖尿病治療上的作用、茶色素(包括茶黃素、茶紅素、β-胡蘿卜素等)對心血管疾病的療效、茶葉中的氟對齲齒的預防和治療作用等功能也得到了證實。
1985年以后,茶與健康關系的研究在世界各地廣泛開展。研究對象從綠茶擴展到紅茶、烏龍茶等;從整茶提取物發展到茶的各種內含成分,如兒茶素、茶多糖、茶氨酸等。試驗方法上較多的是采用動物模型試驗,也有臨床試驗和流行病學調查。許多更深入的基礎研究,包括各種茶葉成分在人體內的代謝動力學研究、藥理和生理學研究、毒性試驗等,大多是最近十來年的事。
如果說茶醫學發展的第二階段是以中醫理論為主指導下的研究與應用,主要采用綜合的、歸納的理論方法,在陰陽五行的世界觀指導下,注重整體的觀點,則第三階段的發展主要是在西醫理論指導下對茶醫藥價值進行的研究與應用。此階段的大多數研究成果都依賴于西醫的研究方法,理論方法上主要采用分析、解剖、統計等方法。,第二階段主要是對整茶的研究和應用,即還沒有對茶的各種內含成分進行分離并分別研究其藥效,而第三階段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在于對茶的各種有效成分進行了分離,并對它們進行單獨的研究,從而使我們對茶醫藥功能的認識推進到了化合物或分子領域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