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前龍井內(nèi)有乾坤
發(fā)布時間:2024-11-20 點擊:57
清明前后,點瓜種豆,是北方常掛在嘴邊的農(nóng)諺,意思是清明前后這幾天大地回暖,正是播種各種瓜豆一類作物的季節(jié)。可在南方尤其是江浙一帶的綠茶產(chǎn) 區(qū),清明前后差別可就大了,明前茶是茶樹孕育了一冬天的嫩葉和精華,春采、夏鋤、秋剪、冬肥,一點都耽誤不得,古語有“人誤茶一季,茶誤人一年”之說。再 加上精心采摘和炒制,量少金貴,物以稀為貴嘛。清明過后天氣一熱,茶樹噌噌的長葉,到時候再好的茶葉也只好屈尊在物美價廉的招牌下了。問茶龍井
西湖龍井茶以“獅(峰)、龍(井)、云(棲)、虎(跑)、梅(家塢)”排列品第。龍井茶外形挺直削尖、扁平俊秀、光滑勻齊、色澤綠中顯黃。沖泡后,香氣 清高持久,香馥若蘭;湯色杏綠,清澈明亮,葉底嫩綠,勻齊成朵,芽芽直立,栩栩如生。品飲茶湯,沁人心脾,齒間流芳,回味無窮。
龍井茶 最早可追溯到唐代。茶圣陸羽的《茶經(jīng)》,就有杭州天竺、靈隱二寺產(chǎn)茶的記載。北宋時期,西湖群山生產(chǎn)的“寶云茶”、“香林茶”、“白云茶”已是貢茶。北宋 高僧辯才法師歸隱故地,也是當年與蘇東坡等文豪在龍井獅峰山腳下壽圣寺品茗吟詩之處,蘇東坡手書的“老龍井”等匾額至今尚存壽圣寺胡公廟十八棵御茶園中獅 峰山腳的懸?guī)r上。到了南宋,杭州成了國都,茶葉生產(chǎn)也有了進一步的發(fā)展。元代,龍井附近所產(chǎn)之茶開始露面,到了明代,龍井茶開始嶄露頭角,名聲逐漸遠播, 開始走出寺院,為平常百姓所飲用。
明嘉靖年間的《浙江匾志》記載:“杭郡諸茶,總不及龍井之產(chǎn),而雨前細芽,取其一旗一槍,尤為珍品, 所產(chǎn)不多,宜其矜貴也。”明萬歷年的《杭州府志》有“老龍井,其地產(chǎn)茶,為兩山絕品”之說。萬歷年《錢塘縣志》又記載“茶出龍井者,作豆花香,色清味甘, 與他山異。”此時的龍井茶已被列為中國之名茶。明代黃一正收錄的名茶錄及江南才子徐文長輯錄的全國名茶中,都有龍井茶。如果說在明代龍井茶還介于諸名茶之 間的話,到了清代,龍井茶則立于眾名茶的前茅了。清代學者郝壹恣行考“茶之名者,有浙之龍井,江南之芥片,閩之武夷云。”乾隆六下江南,四次來到龍井茶區(qū) 觀看茶葉采制,品茶賦詩。胡公廟前的十八棵茶樹還被封為“御茶”。從此,龍井茶馳名中外,問茶者絡繹不絕。近人徐珂稱:“各省所產(chǎn)之綠茶,鮮有作深碧色 者,唯吾杭之龍井,色深碧。茶之他處皆蜷曲而圓,唯杭之龍井扁且直。”
茶中功夫
龍井茶優(yōu)異的品質(zhì)是精細的采制工藝所形成的。采摘一芽一葉和一芽兩葉初展的芽葉為原料,經(jīng)過攤放、炒青鍋、回潮、分篩、輝鍋、篩分整理(去黃片和茶末)、收灰貯存數(shù)道工序而制成。
龍井茶炒制手法復雜,依據(jù)不同鮮葉原料不同炒制階段分別采取“抖、搭、捺、拓、甩、扣、挺、抓、壓、磨”等十大手法。凡觀看過炒制龍井茶全過程的,都會認為龍井茶確實是精工細作的手工藝品。
西湖龍井茶的采摘和加工技藝相當講究。每年春天,茶農(nóng)分四次按檔次采摘青葉,“清明”前三天采摘的稱“明前茶”。“明前茶”采茶規(guī)矩不少:必須小心輕柔 地摘下葉片,摘一片就要馬上放一片入茶籃,葉片如果在手上停留片刻,那么手的溫度就會令葉片由綠變紅。一個熟練的采茶姑娘,每天最多只能采摘嫩芽十二兩, 一斤干茶有三萬六千棵嫩芽,故極為珍貴,稱得上珍品中的絕品。
過了清明后采摘的茶葉就大不如“明前茶”那么珍貴了,谷雨前采摘的二春茶 稱“雨前茶”,量比較多,已有一葉一芽,其形似旗,茶芽稍長,其形如槍,故又稱之為“旗槍”。立夏之前采三春茶,茶芽旁有附葉兩瓣,兩葉一芽,形似雀舌, 稱為雀舌。春茶則在三春茶后一月開始采摘,這時茶已成片,并附帶有茶梗,稱之為“梗片”。
炒制好的龍井茶極易受潮變質(zhì),必須及時用紙包成0.5公斤一包,放入底層鋪有塊狀石灰(未吸潮風化的石灰)的缸中加蓋密封收藏。貯藏得法,約經(jīng)半個月到一個月后,龍井茶的香氣更加清香馥郁,滋味更加鮮醇爽口。保持干燥的龍井茶貯藏一年后仍能保持綠色、香高。
茶美詩佳
大文豪蘇東坡的《白云茶》贊道“白云峰下兩旗新,膩綠長鮮谷雨春”。元代茶人虞伯生《游龍井》云“徘徊龍井上,云氣起晴畫。澄公愛客至,取水挹幽竇。坐我檐莆中,余香不聞嗅,但見飄中清,翠影落碧岫。烹煮黃金芽,不取谷雨后。同來二、三子,三咽不忍漱。”
明代詩人高應冕著有《龍井試茶》:“天風吹醉客,乘興過山家,云泛龍沙水,春分石上花。茶新香更細,鼎小煮尤佳,若不烹松火,疑餐一片霞。”清代詩人龔翔麟有《虎跑泉》道:“旋買龍井茶,來試虎跑泉。松下竹風爐,活火手自煎。老謙三味法,可惜無人傳。”
乾隆皇帝也寫有《坐龍井上烹茶偶成》:“龍井新茶龍井泉,一家風味稱烹煎。寸芽出自爛石上,時節(jié)焙成谷雨前。何必鳳團夸御茗,聊因雀舌潤心蓮。呼之欲出辯才在,笑我依然文字禪。”
“欲把西湖比西子,從來佳茗似佳人”。龍井既是地名,又是泉名和茶名。清明節(jié)前采制的龍井茶簡稱明前龍井,美稱女兒紅,“院外風荷西子笑,明前龍井女兒 紅。”這些贊美龍井的句子如詩如畫,堪稱西湖龍井茶的絕妙寫真。集名山、名寺、名湖、名泉和名茶于一體,泡一杯龍井茶,喝世間好滋味。
茶有乾坤
前門大街上的老字號慶林春,花市大街的啟元茶莊都把西湖龍井看做是自家茶莊的看家茶。經(jīng)理李志強開玩笑說,就連“文革”中慶林春牌匾被摘掉,改名春香茶莊時我們都不改口,堅持賣春天的香茶。
老北京人有講究,買茶不愛換字號,老字號搬到哪兒,買茶的追到哪兒。這幾天,專門到老字號來買幾兩明前龍井的茶客不少。笑稱一輩子沒離開過啟元茶莊,從 做姑娘起就和茶葉打交道,“聞了三十多年茶葉味道”的王祥芬說,看龍井品質(zhì)要辨“色綠”、聞“香郁”、品“味醇”、觀“形美”。
龍井形 要光扁平直,色翠略黃似糙米色,滋味甘鮮醇和,香氣幽雅清高,湯色碧綠黃瑩,葉底細嫩成朵。西湖龍井茶屬于綠茶扁炒青的一種,扁炒青品質(zhì)特點是形狀扁平光 滑,因產(chǎn)地和制法不同,分為龍井、旗槍、大方三種。清明前采制的叫“明前茶”,谷雨前采制的叫“雨前茶”。向有“雨前是上品,明前是珍品”的說法。
龍井茶泡飲時,但見芽芽直立,湯色清洌,幽香四溢,尤以一芽一葉、俗稱“一旗一槍”者為極品。其余各級龍井茶隨著級別的下降,外形色澤由嫩綠—青綠—墨 綠,茶身由小到大,茶條由光滑至粗糙,香味由嫩爽轉(zhuǎn)向濃粗,四級茶開始有粗味,葉底由嫩芽轉(zhuǎn)向?qū)A葉,色澤由嫩黃—青綠—黃褐。
以往,西湖龍井茶分為特級和一級至十級共11個級,其中特級又分為特一、特二和特三,其余每個級再分為5個等。后稍作簡化,改為特級和一至八級,又分43個等。最后簡化到只設特級(分為特二和特三)和一級至四級。
夏秋龍井茶,色澤暗綠或深綠,茶身較大,體表無茸毛,湯色黃亮,有清香但較粗糙,滋味濃略澀,葉底黃亮,總體品質(zhì)比同級春茶差得多。
機制龍井茶,現(xiàn)在有全用多功能機炒制的,也有用機器和手工輔助相結合炒制的。機制龍井茶外形大多呈棍棒狀的扁形,欠完整,色澤暗綠,在同等條件下總體品質(zhì)比手工炒制的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