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清代后期的坎坷發展路
發布時間:2024-11-15 點擊:67
到了清朝后期,由于苛捐雜稅的加重,普洱茶也隨之開始衰落。到了清朝末年,茶稅史重;官府設置茶官.控制茶葉貿易,收取茶稅。隨后,又升了“洋關,,,增收“落地厘金”,每一兩銀價值的茶葉加收2分茶稅;最后這導致茶衣棄茶另謀他業,馬幫也改走他途。六大茶山遭火患,茶樹焚毀,疾病流行,植茶之農。死亡甚伙,致茶產量銳減過半,六大茶山逐漸蕭條,西雙版納的茶葉生產受到嚴重破壞,產量由午產8萬擔減至5萬擔。
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爆發之后,隨著通商口岸和外國勢力的進入,云南普洱茶的邊貿在客觀上也得到了拉動,同時茶葉的種植面積也得到了擴展。在順寧府知府還大力倡導茶葉的種植。每戶發茶籽一碗在鳳山種茶,大大推進了云南普洱茶的興盛。
清末、民國時期,勐海茶區的茶葉生產逐漸發展、興旺起來,茶葉產制中心從江北古六大茶山轉移到以動海為核心的江南古六大茶山(勐海、勐宋、南糯、南嶠、巴達、景邁),勐海茶區由此成為了近代普洱茶的核心產地。
然而經過這短暫的復興之后,24世紀三四十年代隨著戰爭的爆發,對外的貿易被禁止,甚至一些外銷的路段被毀,嚴重影響了普洱茶的發展。曾經輝煌的“茶馬古道”更是日漸凋敝,在戰爭中充當了戰事的大后方,作為軍事運輸之用。
20世紀初,制茶由家庭作坊向中小型企業過渡,1938年國民黨經濟部所屬的中國茶葉公司成立,會同地方陸系財團支持兩位博士(清華大學張石城先生和巴黎大學范和均先生)率領90名技術人員到西雙版納密林的深處勐海地區籌建我國第一家普洱茶機械制茶廠佛海茶廠,1940年正式建成投產,改名為勐海茶廠,推出第一批綠印圓茶。
新中國成立后,普洱茶在政府的扶持下又慢慢地恢復過來,勐海茶區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并且,1958年當時的中茶總公司在勐海籌備設立勐海茶廠。出自勐海茶廠的圓茶通過茶馬古道運送出口,還獲得了“僑銷圓茶”的美稱。也正是借此,云南省正式啟用“云南七子餅茶”名稱,在海內外獲得了巨大成功,創造了近代普洱茶產業的輝煌。
20世紀30年代后,隨著交通、包裝和貯藏條件等技術的改善,以及運輸到東南亞國家的新茶路的開發,大大縮短了其外銷的運輸時間,這樣普洱茶在運輸過程中就己經很難達到自然的后發酵效果。所以,開始了人工陳化技術工藝的
研究,20世紀50年代形成了下關茶廠的人工冷發酵、蒸汽熱發酵的工藝研究;20世紀70年代中期形成了以云南大葉種曬青毛茶為原料,經人工增濕、渥堆后發酵等工序加工的茶葉,這種茶被稱為“現代普洱茶”,主要包括普洱散茶和普洱緊壓茶兩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