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疑武夷巖茶大紅袍“綠葉紅鑲邊”
發布時間:2024-11-12 點擊:108
窗外的雨不知要什么時候才停,暮靄深沉,已經辨別不出遠處山巖的樣子。耳邊傳來古剎的鐘聲,在綿綿春雨中清幽回蕩。
品一口武夷巖茶,這是剛制好的上等烏龍。唇齒留香。屋檐的雨滴輕落在幾株劍蘭上,得以甘露,吐露出新芽。忽然問我喜歡上這份寧靜與淡定。身邊坐著幾位朋友,他們已在此古剎皈依,跟隨大師潛心修學。對于這杯中烏龍茶,我不甚了解。
其中典故大師娓娓道來――
1646年,那是武夷山動蕩的年代。清軍入閩攻打盤踞在福建南明的隆武政權。作為抗清名將黃道周的棲居地和招募抗清義勇軍的地方,武夷山受到清軍的洗劫。清軍途經武夷山天心永樂禪寺時,正是春雨纏綿悱惻,山寺本是清凈地,清軍的到來給寺中僧人帶來一陣波瀾。帶軍的頭領看見僧人害怕地躲進屋里不敢出門,有的僧人更是躲進山林中去,于是吩咐手下軍眾,不得胡來,必須尊重寺內規矩。
頭領向住持說道,本無意打擾貴寶剎之清幽,只是已是入夜時分,加上春雨綿綿,軍中官兵已是勞累饑餓,才不得不在此借宿一宿。住持點頭,安排士兵在制茶廠外回廊屋檐下過宿。頭領甚表感激。
由于正值武夷巖茶采摘之際,一地的荼青成了士兵的床。枕著清澀茶香,本以為可以安靜入睡,可是軍旅勞頓,乍暖還寒,士兵們輾轉反側不得安寢。第二天清軍走后,寺內制茶的僧人去收拾那些茶青,看見被睡壓后的茶葉已變軟,部分葉片邊緣發紅。茶僧們痛心不已,但又舍不得廢棄,只好照常制作。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做出來的萘不但香高味濃,葉片中央部分則由暗綠轉淡綠再變為黃綠,從而形成了“綠葉紅鑲邊”,由于經過反復揉捻,葉片由片狀卷成條索,形同烏龍,俗稱烏龍茶。
烏龍茶從此問世。
天語師兄挑選出一片泡漲后的茶葉給我看,果然是“綠葉紅鑲邊”。
他還說,三分紅七分綠的“綠葉紅鑲邊”是武夷巖茶的標準,太紅了就無韻,太綠了就苦澀。
一泡好茶還要如此拿捏呢,何況漫漫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