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市場前進的脈絡
發布時間:2024-11-07 點擊:68
普洱茶市場,一直沿著自己認為的方向在前進、自己認為的方式在演進,不管你如何反對和不屑,也不管你多么的痛呼疾首;不管你理解不理解,看懂看不懂,市場有著自己的邏輯和選擇,也有著非常清晰的演進脈絡。
那么,普洱茶當下史是如何演進的呢?我們只從世紀之初普洱茶復興開始分析。
自從2007年茶災以來,普洱茶演進簡直是精彩紛呈、眼花繚亂、目不暇接;一會古樹,一會名山,一會名寨,一會茶王一會茶后,一會單株,一會國有林,一會高桿(單株)。感覺市場老是在制造概念,找到營銷興奮點,想著法子炒作拉高茶價。
真實的真是這樣么?不可否認的,自從2007年古樹臺地被細分出來之后,古樹茶價翻著跟斗上去,除了2014年有一整固之外,市場一直沿著阻力最小的方向前進!而且市場基本上為上述一會冒出一個新名詞新概念而買了單,市場錯了?還是從2007年一直對古樹價格上漲看不懂的人錯了?或者市場沒到錯的時候?那究竟什么原因讓市場對了這么久呢?
其實,自從2007年茶災以來,市場變得非常聰明,一直沿著正確的路線在前進,不管你愿不愿意接受,市場走出了自己認為正確的道路,直到道路盡頭 并且出現毀滅性因素才會停止。盛易祥。
那么,市場一直怎么做正確的事呢?或者說階段性正確的事呢?2007年之前的茶價上漲直到崩盤,本質上是同質化的茶產品或者根本不去區分茶質好差而是靠資金推動進行擊鼓傳花的博弈模式或者進行定價,只要過分高價而后續接盤不濟就會崩盤。
崩盤之后,其實市場是進行深刻的反思和思考,茶價究竟圍繞什么波動,或者說茶價靠什么維持,答案就是質量?價值決定價格。
如何區分茶的質量?一是原料,二是工藝,三是倉儲。當下普洱茶新茶,本質上都是半產品,在短時間里無法反應工藝差異和倉儲差異,而且這兩者如果硬要量化在茶質量的比值中也應該占比不大,或者說這兩要素在當下還不是最要緊考慮的,而普洱茶原料成為評判質量最關鍵最核心的要素。
普洱茶的原料質量有哪些方面決定的?假設時間季節是一樣的,那么影響原料的質量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樹齡,二是生態環境,包括微環境,三是管理方式。2007年之后的臺地、小樹與古樹的區分依據就是樹齡和管理方式,單株、茶王茶后也是樹齡依據;以后的名山名寨,區分的就是環境和微環境,四大茶區的茶價高低反應就是環境差異,再到下面的山頭和村寨就是微環境的差異,為什么老班章的茶好?冰島茶好,彎弓茶好,都是它們有著出眾的微生態,國有林和高桿,更是微生態和管理方式的勝出,易武山高路遠的國有林高桿一年采兩季算是勤快的,采摘難度非常之大,施肥打藥更是不可能,松土除草國有林的所有者國家不允許,這些管理方式決定著國有林會有更好的品質。
市場一直在根據上述決定因素的權重進行分析定價和不斷演進,從古樹到名山名寨再到國有林高桿,不斷挖掘質量價值和細分質量決定因素。
2014年市場的波動,也許是古樹價值紅利挖掘接近尾聲,而在古樹基礎上的微環境決定因素帶來的名山名寨價值紅利,直到現在隨著老班章茶王樹的奄奄一息、冰島88萬采摘權嘲諷是否意味著名山名寨的紅利也將挖掘尾聲?也許只有在古樹基礎上、疊加微生態的基礎上,更加優秀管理模式的國有林高桿古樹還有很大的紅利存在?
當原料紅利挖掘殆盡之后,市場也許考慮更長周期的工藝和倉儲等影響因素,這些因素也是更需要企業品牌來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