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井、碧螺春和毛尖的加工工藝的區別
發布時間:2024-11-07 點擊:54
龍井茶屬于綠茶、碧螺春屬于綠茶,毛尖茶中除了溈山毛尖屬于黃茶之外,其余的也都屬于綠茶。不說綠茶和黃茶的加工工藝不同,同為綠茶的不同茶葉的具體加工工藝也是不同的。龍井、碧螺春和毛尖的加工工藝的區別是:龍井茶
龍井茶的主要工序是采摘、晾曬、揉捻和炒制,傳統的龍井炒制有十大手法:拋、抖、搭、煽、搨、甩、抓、推、扣和壓磨,不同品質的茶葉又有不同的炒制手法。由于產地生態條件和炒制技術的差別,西湖龍井向有“獅”“龍”“云”“虎”“梅”五個品類之別。
碧螺春
碧螺春的主要工序為殺青、揉捻、搓團顯毫、炒青。炒制特點:手不離茶,茶不離鍋,揉中帶炒,炒中有揉,炒揉結合,連續操作,起鍋即成。
毛尖茶
古丈毛尖:
加工工藝分為攤青、殺青、初揉、炒二青、復揉、炒三青、做條、提毫收鍋等八道工序。
白馬毛尖:
必須經過殺青、初揉、炒二青、復揉、炒三青、提毫、烘焙七套工藝序。
信陽毛尖:
現代機械工藝:篩分、攤放、殺青、揉捻、解塊、理條、初烘、攤涼、復烘。
傳統手工工藝:篩分、攤放、生鍋、熟鍋、初烘、攤涼、復烘、毛茶整理、再復烘。
都勻毛尖:
手工制作方法:采摘、殺青、揉捻、搓團顯豪。
機械加工方法:篩分、攤放、殺青、揉捻、解塊、理條、初烘、攤涼、復烘。
黃山毛尖:
采摘回的鮮茶,制作前要嚴格揀剔,剔去老葉、莖之后,攤晾,爾后進行加工。加工采取烘青綠茶的制法,要求嚴格,經過殺青、揉捻、烘焙三道工序制成。
茅坪毛尖:
加工工藝分為殺青、揉捻、烘二青、整形做條、提毫、焙干六道工序。
溈山毛尖:
鮮葉攤青→殺青→初揉→悶黃→初烘→復揉→二次悶黃→足烘。
大庸毛尖:
鮮葉采回后,攤放6~12小時,然后炒制。加工工藝分為殺青、揉捻、烘二青、整形做條、提毫、焙干六道工序。
秀山毛尖:
新采的茶葉要及時炒制,通過篩分、殺青、冷卻、揉捻、做形、焙干等步驟制作,并裝入瓷壇封閉嚴實。這種古法采茶、制茶的流程,使得秀山毛尖具有濃郁的儀式性和神圣色彩。
圣地毛尖:
制作成茶葉的標準是一芽一葉,與綠茶制法一樣的殺青,揉捻,干燥,篩選,復香等步驟制作而成的。
江華毛尖:
江華毛尖的加工工藝分為殺青、攤涼、揉捻、復炒、攤涼、復揉、整形和足干八道工序。
官莊毛尖:
過去為曬青,1927年改為烘青,50年代后又改為半烘半炒,經殺青、初揉、初干、做條、提毫、烘干制成。
岳麓毛尖:
岳麓毛尖,采摘細嫩,制工精致。清明至谷雨節前為采制時期,芽葉標準以一芽二葉為主。鮮葉經適當攤放,經過高溫殺青,并經二揉、三烘和整形等工序而成。
車云山毛尖:
車云山毛尖加工工藝要推其烘焙技術最為獨特。烘焙在地灶烘籠上進行,一般要分三次進行。一、二道烘焙主要起干燥作用,溫度掌握先高后低,要求薄攤、勤翻、輕放,烘至色翠綠、毫顯露為度。第三道烘焙被視為關鍵性的工序。用的是低溫長烘,時間長達一小時,這樣車云山毛尖濃厚的熟板栗香便產生了。再經適當揀剔,按照品質加以分級,裝入錫罐存放、待用。
毛尖茶外形比較細直、圓潤光滑,茶葉全身遍布著白毫,茶湯的味道十分的鮮濃甘爽獨特。沖泡出來的茶湯顏色碧綠,茶葉舒張開來,慢慢沉入杯底,茶葉片片勻整,柔嫩鮮綠光滑。毛尖的色、香、味、形均有獨特個性,其顏色鮮潤、干凈,不含雜質,香氣高雅、清新,味道鮮爽、醇香、回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