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茶陳化的基礎是什么?
發布時間:2024-11-04 點擊:50
在茶葉史上,老茶不僅有著不可抗拒的品鑒價值,而且每一款有價值的老茶都蘊藏著一段傳奇的故事在?;蛟S,這就是老茶的魅力所在。畢竟,好茶以及好茶故事,從來就是茶人們趨之若鶩的追求。
老茶陳化的物質基礎
老茶的品鑒價值在于它至高無上的“茶氣”。老茶在陳化過程中的“茶氣”強化主要基于下面兩個因素。
其一、老茶的陳化是一個大分子到小分子的漸變過程。由于小分子更易溶于水的結果,陳化后的老茶茶湯會越來越通透,茶湯的內含物也越來越容易被身體吸收、感知,并產生茶氣體驗。
其二、老茶陳化過程中,茶堿和茶多酚等內含物在氧化作用下分解成多糖。多糖物質在醫學上具備強壯滋補、提高免疫機能等功效。當這些多糖物質被身體吸收后,往往會引發身體內部機能的感知與反饋。這種感知與反饋就是體感。
顯然,老茶茶氣形成的物質基礎源自于茶葉本身的內含物,這就是所謂的“原料好才真的好”原則。只有好茶才可能在歲月的沉淀下蛻變成一款優秀的老茶。具體而言,茶葉中所蘊含的內含物必須具備天然的生態性,而非人工因素添加進去的。越是自然狀態下的茶,如野生狀態下的茶葉,在盡量少的工藝干涉下,其內含物對人體經絡的滲透力就越強。滲透力越強的物質,日后越容易留下更加深刻且持續的“茶氣”感覺。
老茶陳化的工藝基礎
當然,除了好的原料基礎,茶品的工藝也是老茶陳化的關鍵所在。
國家標準規定:只有黑茶類的茶在清潔、防潮、無異味等條件下可以長期保存。這是因為黑茶類的茶屬于典型的后發酵茶。其成品往往不追求綠茶高揚的香氣,屬于低溫干燥而成。這種工藝確保了隸屬于茶的物質成分并沒有被強制固化,所以茶品才得以延續后發酵的過程,滿足了茶品時間沉淀的基本要素。
當然出于監管原則下的國家標準從來無法完整詮釋民間茶人的意志。除了黑茶類的茶品,目前茶人們還會根據自己的愛好,選擇等級相對低的白茶,以及發酵程度高的鐵觀音,作為老茶守候的對象。
筆者以為,符合老茶陳化工藝的茶應該具備:①茶品存在發酵工藝;②具備后發酵的可能與空間。
老茶陳化的環境基礎
老茶溫暖的故事往往跟老茶的存儲過程有關。而茶之存儲從來離不開茶者的心緒宣泄。
關于黑茶類的老茶存儲,不同地區的茶人有著不同的行動方法,但目的只有一個:力求讓茶葉擁有一個“恒溫恒濕、適度通暢、茶葉抱團”的陳化環境。
①“恒溫恒濕”指的是20-30度之間的環境溫度以及60-80之間的環境濕度。
②“適度通暢”指的是茶葉儲存的倉庫必須有適度的通透性,但又不宜完全敞開,要既保持一定的空氣流動,但空氣流動不宜過大,畢竟茶葉的陳化需要自己的小環境支撐。
③“茶葉抱團”指的就是茶葉陳化的自身小環境,這個小環境越穩定,茶葉陳化的風險越小,茶葉陳化的效果就越好。其實,這也是緊壓黑茶的目的所在。所以,在一個相對大小的茶葉倉庫中,如果有條件,我們最好只存放同一類型的茶,而且量越多越好。
至于陳年觀音的陳化是個很復雜的過程。其成品經烘焙冷卻后需密封,置于石木結構的特別倉窖中儲藏,酷暑不熱,嚴寒不冷,促進其后熟作用及一系列變化,“醇、滑、清、爽”沉淀著大量精華物,才能實現“沉香凝韻,綿甜甘醇”的陳化效果。其內含物變化往往有著嚴格的周期與條件制約,普通百姓很難完成與鑒別。所以目前沒有相關的國家標準出臺。
如果說,好茶是大自然恩賜于人類的靈物,那么老茶則是茶者最用心良苦的守候了。
茶者,一旦用心良苦,老茶的痕跡自然溫暖通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