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螺春炒茶師后繼乏人要“另眼看”
發布時間:2024-11-03 點擊:52
□蘇報評論員 馬復中清明之前,本地的碧螺春茶又開始登場。與往年關注價格不同的是,今年從產地傳出了炒茶師傅后繼乏人的消息,這倒令人多了一點對碧螺春制作技藝的擔憂。據了解,整個洞庭山碧螺春原產地,現在炒茶師平均年齡都在40歲左右,手工炒茶這門古老絕活越來越面臨困境,其中年輕本地炒茶工更是寥寥無幾。碧螺春是蘇州響當當的知名品牌,本地年輕人為何對炒制技藝不感興趣?炒茶師傅的觀點是:茶二代”吃不起苦!不過,如果僅“從這個角度來解釋未免有點簡單化,其實就市場供需規律而言,只要這個崗位有足夠的待遇就不可能沒有吸引力。年輕人不愿意加盟到這個崗位,無疑也存在這方面的原因。當然,從更深層次看,“炒茶工”的短缺,還在于碧螺春茶市的產業鏈還沒有足夠拉長,那種臨時“短工”,很難吸引年輕人自覺參與而愿意鉆研炒茶技藝。其實,要真正解決炒茶師傅后繼乏人的問題,也沒有必要局限于“茶二代”的圈子里,只要能夠把碧螺春的產業鏈拉長,并進一步加以完善,就不愁沒有年輕人加盟,更不必為炒茶這個崗位缺人發愁。像臺灣的一些名山茶園,他們在經營上就是依靠延伸茶葉的上下游產業,做出了以茶為中心的休閑產業,其中不少的從業者就是年輕人,“炒茶”環節自然不存在什么問題。事實上,近年來,隨著沿太湖旅游環境得到不斷優化,休閑產業的日漸擴大,圍繞碧螺春的產業鏈也在拉長。茶場的采摘游,博物館的建立,茶館的增多,各類茶藝展示也在吸引更多游客參與進來,只要把碧螺春的產業鏈做出更大業績,炒茶這個非常關鍵環節的價值就會更加凸顯出來,愿意做好炒茶的人自然會多起來,只不過現在離這個理想狀態還有一定距離,所以要加緊“補課”。當然,碧螺春炒茶師傅短缺的現實,也是一種有益的提醒,要充分激活一個品牌地產的活力,保護好傳統手工藝是一個關鍵。但要真正有效傳承好這樣的技藝,就要擺脫“頭痛醫頭”的套路,多從做好更長產業鏈上下功夫。相關的市場管理部門就要營造和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生產者自身更要銳意創新,不斷拓展產業的發展內涵,盡力提升附加值。唯有如此,像碧螺春炒茶師傅短缺這樣的現象就會消失,本地的地產品牌也就會獲得更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