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茶事“比屋之飲”
發布時間:2024-11-01 點擊:47
比屋之飲說的是唐朝時期飲茶已經十分普遍,特別是在唐都長安幾乎走進家家戶戶的意思。唐朝時期的經濟發展日趨繁盛,文化昌明,社會處處生機,充滿活力,這些有利條件為包括茶業在內的各行各業的發展提供了動力。茶圣陸羽就是生于這樣一個繁榮的朝代,正如《茶經》中所說的“滂時浸俗,盛于國朝,兩都并荊俞間,以為比屋之飲。”
特別是唐朝中期以后,飲茶之風已經開始從皇宮、貴族、文人雅士階層逐漸普及到社會中下階層,特別是得到了普通百姓的歡迎。唐代開元年間(713~741),社會上茶道興盛,飲茶之風大興,有“窮日競夜”“遂成風俗”且“流于塞外”等記載。史料記載,文成公主入藏時(641)就曾把茶葉及茶籽隨身帶入吐蕃,飲茶使得以肉食為主的藏民獲益良多。很快,飲茶習俗在西藏地區逐漸形成,發展到今日“寧可三日無糧,不可一日無茶”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