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生茶不要以散茶的方式存放
發布時間:2024-10-31 點擊:34
普洱茶之所以要以餅、磚、沱的方式存在,除了解決較早前的運輸之外,還根據它“越陳越香”的特性來壓制成型便于日后的陳化。但是普洱茶以散茶的形式存放的話,就極不利于后期轉化,更達不到“越陳越香”,反而越放越失望。為什么這么說?可以從以下幾點來看:
首先,普洱茶的后發酵是一個緩慢、漸進的傳遞式氧化過程,它主要依靠外在生物酶促進其內含物質產生變化,達到自身不斷轉變的過程。
為什么生茶不要以散茶的方式存放?
散存一般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敞開放;一種是盒裝、灌裝、袋裝……
如果生茶以散茶的方式存放——敞開放。那么氧化結果是有益內含物較快散失,茶葉過早碳化。
如果生茶以散茶的方式存放——灌裝、盒裝、袋裝……普洱茶一旦被空氣隔離,或者接觸的面積不足以支撐它的轉化,那么氧化就變成了單一的自身的“酶促氧化“。
這兩種的結果都可能導致茶葉提前或過快碳化。
普洱茶散茶與空氣接觸面過大的過程中,氧化的速度就會加快,香味物質因分子結構較小而很容易在空氣中散失,不容易聚集。而由于空氣中氧的濃度過高,內含物質尚未轉化,即在空氣中揮發,所以過快的氧化速度,散失了不同氧化階段的口感。
生茶以緊結的方式聚集才有利于物質之間的轉化,形成新的化合物,才是普洱茶更好的存在方式。但茶體過于緊結(鐵餅)也會影響氧化進程,甚至說氧化的過程稍慢一些,可這只是一方面,判定它的氧化,還要根據存放地以及倉儲環境來定。不過散生茶卻剛好與茶體過于緊結的結果相反,加速了它的氧化。
其次,為什么大多數制作普洱茶要用傳統的石模把散茶壓制成型?
那是人工石模餅的緊結度更容易造就優質普洱茶。機械壓餅不能一味的說不好,只是固定化的模式和操作過程,使它很難根據毛料質量的程度來掌控壓制,而石模壓制可以很好的人為掌控它的緊壓程度,還更利于在不斷階段轉化后,呈現不同程度的口感。因此,即便有少量的生茶散茶也要聚集起來,壓制成型,統一安排規整存放。
此外,型茶比散茶多一道給水的工序。“過水”就意味著它是在輕微發酵(別錯誤的認為只有熟茶才會發酵才能發酵,其實生茶也發酵。通茶意義上的熟茶發酵是“渥堆發酵”,而生茶則是輕發酵),更有利于微生物菌群的繁殖,增加微生物的數量。
雖然生茶發酵不是很明顯,也不需要它發酵的太過,但是在其過程中茶葉內部變化,尤其是微生物變化是比散茶更快更劇烈,這也就很好的說明了散茶沒有經過一道給水的工序,那在以后存放過程很難完成有益菌群的繁殖和數量的增加,這也就很難造就普洱茶的越陳越好,越陳越香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