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修身:發現一壺好茶 發現一位茶癡
發布時間:2024-10-31 點擊:42
緣份,是中國文化和佛教的一個抽象概念,是一種人與人,人與物相遇時無形的連結,是某種必然存在的相遇機會和可能。闕志成先生和普洱結緣,也算是“緣分天定”。
讀大學的時候,他去拜訪一位老教授。當時,正在品茶的教授熱情相邀這位有緣人,斟茶,續茶,真誠以待。彼時,闕志成先生和普洱結緣,也算是“緣分天定”。先生對普洱知之甚少,只覺此茶不同以往,色艷麗,濃如巧克力,上面浮一層泛金色的暈,吹之不散,而入口則滑順香醇,不苦澀,微甜中略帶如絲般的質感,飲之,茶香濃郁,回味悠長。當下心里就有一些喜歡,好奇問過方知,此為普洱。
從此就開始了了他與普洱茶的不解之緣。
其實在臺灣,普洱廣為人知,家家戶戶必喝此茶,它就像衣食住行一樣,是臺灣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臺北,普洱茶隨處看見,陶藝之鄉鶯歌甚至設有普洱茶博物館。
在臺北市唐人出版社普洱茶行,不僅經營各類普洱茶,還編有各類書刊,專門介紹普洱茶的各種知識。更有中產階級人士,時常舉辦關于普洱茶的雅聚、論談會,交流品茶心得和在大陸收集普洱的經驗。
臺灣人之所以對普洱如此鐘愛,究其原因,大抵不過是臺灣人愛茶飲,往往一飲一天,而綠茶性寒,飲一天身體受不了,普洱則不然,溫性暖胃,不傷身。茶道中有“茶可醉人”之說,自教授家初品普洱茶之后,闕志成先生就對此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因為他當時正在臺北中醫學院讀大學,又受到過周易老師的點撥,他感覺茶道也許會讓他修身靜心。于是他查閱了普洱的相關資料,發現,原來這種“醉人”的靚湯,居然產自祖國的云南,從此,云南成為他夢中的圣地,渴望能有一天去云南品味普洱成為他的夢想。
大學畢業后,他開了一家中醫醫院,因他醫術高明,為人謙和,有時還會為患者指點風水。于是他成為臺北小有名氣的中醫大師,前來求醫問津者絡繹不絕。也因此有資本購買更多的普洱茶品味和研究。
1994年,闕志成先生跟同樣愛好普洱的好兄弟一起到云南西雙版納去看茶山、茶樹。就像人們說的,天天在吃豬肉,但沒看過豬走路。所以他們就去看看豬什么樣。涉水攀山,到了茶山真的很震撼,輕霧繚繞中,古木蔥蘢,茶樹高聳,比之前想象的還要夸張,四、五米,五、六米高的古茶樹,比比皆是。
于是,他關掉中醫醫院,獨自一人在云南行走,尋找心中的那味好茶。
說到這里,不得不說說他和冰島茶的淵源。
2005年,他經過長途跋涉來到偏僻的冰島村,因冰島地區地處偏遠,路途艱險,外商很少來這兒收購茶葉,茶葉也賣不出高價,那時候冰島茶一斤鮮葉才賣到8毛錢。但是冰島古茶山是勐庫大葉種茶的發源地,茶樹有上千年的歷史,在古代是傣族土司的特供茶,回甘效果持久、甜味較其他茶種濃厚、細膩。
闕志成也深深被這里的大夜葉茶所吸引,于是他購買了800斤茶葉輾轉運到臺灣,并送給朋友們品嘗。朋友們品味后大為稱奇,紛紛前往冰島村選購茶葉,并發往韓國日本等地,一時間,冰島古樹茶聲名鵲起,冰島古樹茶以稀少味美而身價暴漲,這也催生了一些市場亂象。
闕志成先生告訴筆者:“普洱茶多生長在高海拔的環境里,里面富含很多對人體很好的微量元素,更重要的是它里面含有豐富的果膠以及抗氧化成分。大家應該都知道,血液的含氧量越高,身體的免疫力就越高。常飲普洱茶,可以讓你的身體很好地新陳代謝;茶內多含茶多酚,它經過人體糖多酚的分解之后,就能幫助人體吸收,喝茶可以清腸這是肯定的,茶葉里面有植物性的果膠,能夠清腸潤腸。大家說熟茶可以養胃,重要的一點是因為它里面的植物性果膠可以披覆我們的胃腸粘膜,可以養護我們的腸胃”。
所以近幾年很多人倡導喝茶,包括喝普洱茶,的確,這是對我們的身體有很多好處的。
當普洱茶被熱捧為能喝的“古董”時,很多人認定普洱越存越值錢。不法商人乘機利用各種手段將新茶變老茶叫高價。業內專家介紹,夸大年份、濕倉造霉味、加入化學藥品是市場上最常用的做舊手法。此外,還有通過改換包裝,將非品牌老茶冒充品牌老茶的作偽方式。
“‘濕倉’是一些茶商為了讓新鮮的普洱生茶能提早飲用,馬上見利潤,把普洱生茶存放在通風不暢、濕度較高的地窯、防空洞、土房等地,因空氣相對濕度提高,容易造成茶葉麴菌的孳生,加速陳化,這種麴菌氧化稱為濕倉后發酵。但是,濕倉普洱茶完全破壞了茶葉纖維,改變了茶葉原有本質,違反茶葉內質自然氧化發酵的規律。,他一貫主張以“干倉”存儲普洱茶,也就是說,茶葉在溫度、濕度適中,通風透氣,清爽無雜味的環境下發酵陳放,既保存普洱茶的本質真性,又增加了品茗價值。
比濕倉茶冒充老茶謀利更為可惡的是,通過加溫增濕,甚至利用化學藥品做舊茶葉。他們將一盤盤噴灑了水的生茶和裝了水的容器擺進鐵箱,然后放在高溫下曝曬,覺得鐵箱未夠高溫高濕,再往炙熱鐵箱淋水,反反復復操作,以求讓普洱茶快速“變舊”,“南方的夏天,這樣速成的普洱茶可以達到3個月抵5年的效果。而且,經過這樣的高溫烘焗,做出的普洱茶色澤較紅潤,賣價很高。
闕志成先生對這種市場行為也是深惡痛絕,他開始嘗試著用“干倉”存儲普洱茶,也就是說,茶葉在溫度、濕度適中,通風透氣,清爽無雜味的環境下發酵陳放,既保存普洱茶的本質真性,又增加了品茗價值。
他介紹說:干倉普洱茶條索緊結、發酵均勻,油光潤澤,用手輕敲茶餅,聲音清脆利索,茶湯清澈明亮、回甘生津、清新無雜味;濕倉普洱茶條索松散、顏色暗淡無光澤,若水份過多則茶葉表面披白霜,或者茶葉由內而外孳生出霉菌,有濃烈刺激性味道和堿味、霉味,茶湯混濁像熟茶,口感有如針刺不舒服的感覺。
普洱茶可以養生,更可以開悟人生。近幾年隱居于茶園的闕先生自從和普洱結緣后,逐漸由識茶到愛茶再到護茶。
有這樣一種現象,因為有些茶樹長得很高,不便于采摘,于是當地村民或茶農就把它砍斷,將它矮化。矮化之后的茶樹長出的茶葉泡茶的口感跟以前的口感是截然不同的,豐富飽滿的感覺差異很大。
這讓愛茶之人闕志成先生深感痛惜,他倡議把這些古茶樹保護下來,使生態環境更加完善,也讓普洱源遠流長。說到對于古茶樹的保護,其實很簡單,就是將它圈起來,維護現狀不要再受到破壞。已經受到破壞的,我們盡量還原到原生態的模樣。
多年的茶室氤氳,茶林奔走。闕先生“以茶悟道,以茶入道”,已達到了愛茶人的至高境界,闕志成先生能感悟出“茶中乾坤大,壺中日月長”境界,也能在品茗中體味出人生的靜美。
“寒溫既畢,應下霜華之茗,三爵而終。”
客來到來,見面寒暄之后,先請飲三杯茶。正如弘君舉在《食檄》中的描述,對于來到自己茶山的普洱茶愛好者,闕志成先生總欣喜待之,他一邊烹水煮茶,沏茶、續茶,一邊輕言說普洱,侃侃談人生。
闕志成先生會用道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或者佛家“三生三死”的說法來為他們形容茶的一生。從采茶下來,經過微雕,讓它本來會有青茶炒的味道,到變成沉下去的香,到很明顯的茶香出來,如何在這個茶香出來的剎那將它定香,這是很深的技巧,猶如拍照,抓住剎那,讓經典變成為永恒,香氣也是一樣。
人生如茶,輪回往復。從生到死,其實就是一個發酵的過程,正如很厲害的制茶師,年歲愈久,悟到的茶理就越多,懂得的也就越多,“風華再現、返璞歸真”,說的就是資深茶藝師,他會教你如何在茶中品出個中味來,他也會告訴你,有一些茶的味道能讓人刻骨銘心,入口苦,但又會在剎那間回甘,而且很綿長的回甘回甜的感覺。
這就是人生“苦盡甘來”的境界,也就是大家所說的“喝普洱品人生”的原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