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青柑喝什么?影響小青柑口感的因素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4-10-30 點擊:58
“小青柑”是小青柑普洱茶的簡稱,它不同于常見的“大紅柑”(陳皮普洱茶),采用果皮未著色、生理未成熟時純天然的新會柑(每年7月份-8月份采摘,芳香油含量高,柑味強烈。)和云南普洱茶為原料,在沒有任何添加劑的情況下,經特殊工藝加工而成。那么,影響小青柑口感的因素有哪些?
一、產區的選擇:核心產區與非核心產區(土壤與水質的差別)
1、核心產區:以熊子塔為中心,凡能眺望到茶坑鳳山熊子塔(又稱凌云塔,位于茶坑村),都產出質量上乘的新會柑皮。
新會柑有五個核心產區:茶坑,天馬,東甲,西甲,梅江。以上五地的附近一帶,處咸水和淡水交界,兩岸為珠江三角洲沖積平原,土地肥沃,有機質豐富,灌溉用水是海水成分和淡水混合的特殊水質,加上三山環抱的天然屏障,使核心產區的新會柑的品質是其它產區無可比擬。
2、非核心產區:由于土壤和水質成分上的差異,影響了小青柑的生長及口感,使柑皮質量與核心產區有一定的差距。
二、品種的選擇:圈枝與駁枝
新會大紅柑學名“茶枝柑”,根系發達,其種苗繁殖,一般常用兩種方法。
一種是在母樹上“圈枝”,也稱作“原枝”。以禾草纏上泥土,讓它生根,長成樹苗后移植到大田,以這種方法育苗種出的,稱“圈枝柑”,也被視為是最正宗的新會柑,其果實偏小,果皮較薄,果味很好,制成陳皮質量最好,但抗病蟲害能力較差,產量不高。
另一種是以檸檬、江西桔等其他苗木為砧木,通過嫁接方法培育種苗,用這種方法育苗種出的,稱“駁枝柑”,其果子大,產量高,抗病力強,但質量稍稍遜于圈枝柑。目前,大批量的種植,基本上采用都是“駁枝”技術,畢竟產量大,抗病力強。
五個細節,判斷圈枝與駁枝:
1)同等條件下,比較扁身,小的為圈枝,反之為駁枝。
2)柑皮較厚,頭部相較更凸出的為駁枝,柑皮薄,頭部凸出相較少的是圈枝。
3)柑皮油室飽滿,整體較為光滑的為圈枝,表面粗糙凹凸不平的為駁枝。
4)氣味上圈枝比駁枝柑香味更重,更為醇正,駁枝有夾雜檸檬味的刺激性氣味。
5)入口駁枝柑皮澀苦味重,夾雜檸檬味,圈枝柑皮香甜居多。
三、樹齡的大小
樹齡越大,根系越發達,吸收土壤營養成分的能力越強,柑皮內含物質越豐富。從口感上來說,樹齡越大,小青柑的口感越醇甜,柑皮的異味和刺激性趨于平和。柑樹一般樹齡在3至5年居多,7至8年很少,10年以上的更是寥寥。
四、摘果的時間
7月果,果形較小,柑皮內含物質柑油含量相較多一些,柑香味足夠,但是填茶量減少使茶味稍淡,影響柑茶融合度。
8月果,果形較大,內含物質有機物含量相較多,滋味更加飽滿厚實,填茶量適中,柑茶融合度較好。
雨前、雨后影響柑皮含水量及有機物成分的比例。雨前果有機物含量相對比例大,小青柑口感相對比較香甜,而雨后果含水量增大,致使小青柑苦澀味較重。有些產品出現茶味淡、柑皮苦澀味重,大多是因為使用了七月份雨后果。
五、工藝的選擇
1、小青柑選用未成熟的新會柑,其酸澀味較重,故要進行殺青工藝,暫時抑制酶的活性,降低小青柑的酸澀度。殺青有兩種不同的工藝:蒸青與烘青,兩種殺青方式均可,烘青操作更容易控制,一般批量生產為保證工藝穩定性多選用烘青技術。
2、小青柑為了長期保存需要進行脫水步驟,脫水有生曬與直烘兩種方式,曬果使得柑油味更厚,口感相對更好,但是新會七八月份為多雨季節,曬果不能滿足大批量生產要求,一般生產廠家多選用直烘技術,適當輔以短時間生曬。
3、香型影響因素:生曬時間長短,直烘的溫度。
低溫烘焙使花香味顯著,高溫烘焙柑油香重,不同茶友對不同香型喜好不同,小編覺得柑香更清新、更濃郁、更持久些。除此之外,低溫烘使得后期柑皮物質轉化更趨向于陳皮的轉化,也就是說陳化后的小青柑柑皮,滋味更接近于正宗陳皮的口感。
六、茶葉的選擇
小青柑由于個頭小,里面通常搭配宮廷級普洱熟茶,這樣的搭配從藥理上講可以互補,達到疏肝破氣、消積化滯之作用。茶葉的選擇對口感影響很大,好的茶葉會提高整個小青柑的適口性和耐泡度,柑茶融合入口的滋味也更加純正自然,如果小青柑入口茶氣不足,口感稀薄,苦澀而不回甘,極有可能填茶的質量不高。
七、小青柑融合度的判別
融合較好的小青柑入口不會只有強烈的柑味或是厚重的茶味,柑的清香和茶的醇滑相較平衡,相互促進,形成一種獨特的口感體驗。好的小青柑柑香顯著、持久不淡。
八、小青柑的主要成分及功效
香精油(0.5至2%鮮果重),d檸檬烯(鎮靜,祛痰,止咳)果膠(20至30%果皮干重),乳糖,纖維素,黃酮類(止咳、祛痰、平喘、抗菌),維生素,微量元素。小青柑入肝膽經,具有疏肝破氣、消積化滯、保護心血管等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