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茶養生?先搞懂茶性吧
發布時間:2024-10-29 點擊:51
茶圣陸羽在《茶經》中明確指出:“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明代著名醫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也說:“茶苦而寒,最能降火”。由此可知,茶的本質是味苦,性寒。時至今日,古人的這一結論已不再完全準確,因為當時是以蒸青綠茶為主,即使到了明代,也是以炒青綠茶為主,而綠茶恰恰最大限度地保持了茶的本質屬性。茶性本寒,喝茶者的體質多種多樣,有些人的體質無法適應茶的寒性。于是,為了使茶適應更多不同體質的喝茶者,人們便開始了對茶性的改造,不斷改良和培育新的茶品。就這樣,隨著時光的不斷流逝,我們現在最為熟悉的六大茶類陸續出現了。
圖中表現了茶性的漸變與徹變。其中,綠茶最大限度地保持了茶的本質屬性,紅茶茶性的改變則最為徹底。而花茶茶性則基本上與加工前相同,如茉莉花茶由烘青綠茶制成,二者茶性相同,但由于茉莉花的介入,其通竅作用更好。
六大茶類的出現,為茶性帶來了變化,茶開始了由寒轉涼,由涼轉平,由平轉溫的過程,在口味上也有了相應的變化。這一改造的成功,使茶真正走進了人們的生活,成為日常養生最好的飲品。
六大茶類的陸續出現為不同體質的喝茶者帶來了福音,也使茶真正走進了人們的生活。茶不再是某些特殊體質者的禁忌,反而成了他們滋養身心的好幫手。那么究竟怎樣做才能選到適合自己體質的茶品呢?從了解六大茶類的茶性開始。
綠茶是我國傳統的茶類,對茶的本質屬性保持得最為完整。綠茶味苦性寒,能夠清熱去火,生津止渴,消食化痰,對于輕度胃潰瘍還有加速愈合的作用,并且能降血脂、預防血管硬化。所以,容易上火、身形較胖的實熱體質的人比較適合飲用綠茶。
紅茶是茶性被改造得最徹底的茶類。它味甘性溫,可養人體陽氣,并能生熱暖腹,增強人體的抗寒能力。同時,紅茶還是助消化、去油膩的好幫手。所以,一些腸胃和身體比較虛的人町以選擇刺激性較小的紅茶作為自己的飲品。
青茶就是我們常說的烏龍茶。它是介于紅茶和綠茶之間的茶類,既有綠茶的清香和天然花香,又有紅茶醇厚的滋味,不寒不熱,溫熱適中。多飲烏龍茶可以幫助人們潤膚、潤喉、生津、清除體內積熱,使人體能夠快速適應自然環境的變化。
黃茶與綠茶的制作工藝相似.不過多了一道悶黃的丁序。它茶性微寒,適合體熱者飲用。夏天天氣酷熱,選擇黃茶可以起到祛暑解熱的功效。若是工作繁忙時,飲上一杯黃茶,可以很好地緩解疲勞。
白茶是我國茶葉中的珍品。外形芽毫完整,滿身披毫,毫香清鮮,味道清淡,茶性偏寒。白茶中富含氨基酸、茶多酚、維生素等多種營養和藥用成分,可以提高人體的免疫力,擁有防癌、抗癌、解毒、防暑的功效。肥胖人群、發燒患者和老年群體中的免疫力低下者適合飲用白茶。
黑茶是后發酵茶。因為有了后發酵這道工序,黑茶的茶性變得更加溫潤,去油膩、消脂肪、降血脂的功效十分顯著。平常喜歡以肉制品作為飲食主體的人們可以選擇喝黑茶。
除此之外,六大茶類中還有一些特殊的茶品,它們的茶性同所屬的茶類略有不同,這是我們在選擇茶品時需要特別注意的。
從茶性本寒,到由寒轉涼,到由涼轉平,到由平轉溫,茶性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了解茶性的變化是以茶養生的基礎。我們只有熟悉茶性,才能順應茶性的規律選擇最適宜自己的茶品,才能使茶滋養身心的功效充分發揮。
參考文獻:
[1]瑞雅編著,跟著《茶經》學喝茶,重慶出版社,2015.08,第105頁
[2]徐峰編著,姜蔥蒜醋茶酒小偏方隨手查,中國紡織出版社,2015.02,第171頁
[3]張明編著,泡杯好茶不生病 超值白金版,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09,第1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