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業如何突圍?急需“世界語言”!
發布時間:2024-10-22 點擊:48
茶走出國門,演繹了一條與傳統中國完全不一樣的道路。
不同之一:文化語言
茶在中國,從植物到食物,再詩化為精神的寄托與審美的客體。歷代文人爭誦從來都是竭澤自己的才華,窮盡漢語最靚麗的字詞,從靈草、靈芽、嘉木英、瑞草魁,到移人尤物、破睡當封不夜侯等等,無以復加,蔚為大觀。
日本人也尊崇茶,但與我們有所不同。日本歷史上有“茶旅行(上貢)”“茶芝居(一種品鑒茶游戲)”,創設了崇尚自然、宗教色彩濃厚、莊嚴平等的日本茶道。
為什么是“吃茶去”而不是“喝茶去”?日本煎茶道解釋說:吃,就是一小口一小口,有節制的,是享受的過程。盧仝謂七碗茶,每碗都有其品咂的滋味性。
日本茶道從抹茶道到煎茶道的諸多流派,也是刪繁就簡,強調簡練、實用、樸素的過程,體悟茶的真味。
不同之二:科技語言
茶被引進到印度、斯里蘭卡,就與我們有明顯分野了。資本的力量、現代的科技元素與現代化的生產組織,充分滲透進茶業生產與消費過程中。印度茶業協會1900年就有科學技術部,推出了不少科技著述,如邁恩與喬治·懷特的《茶樹病蟲害的研究》。
中國傳統上一直延續著茶葉的手工制作方式,迄今仍引以為榮,而茶葉一經西方人傳播,他們琢磨的是用機器來取代,所以發明了諸多制茶機。威廉姆·杰克森1872年就發明了揉茶機,并且不斷改進;1884年,發明干燥機,1887年推出碎茶機,1888年推出撿茶機,1898年推出裝箱機。
不同之三:消費語言
中國是一茶一世界,不將其背后的文化因素挖掘殆盡終不罷休,即使在今天產業化的大背景下,產業的思維也偏于單向。如烏龍茶,鏈條單一而精致;而日本則沒有那么多拘束,是相互交叉碰撞,激發新的產品與產業。這點,與西方無二致。中國茶傳到西方后,當地人充分與西方的生活習俗結合,茶中加入糖、牛奶、檸檬、番紅花等,或幾種茶的拼配,演繹出一種新的生活方式。
1979年,當時日本很受歡迎的女子兩人歌星組合,有一次說“我們喝烏龍茶來減肥”,引起了很大的轟動,人們對烏龍茶的認識提高了。從此之后,烏龍茶罐裝飲料為人所接受了,不久又開始流行兌烏龍茶的威士忌酒或燒酒,這樣烏龍茶飲料逐漸成為日本人的時尚飲料。
無論中國茶還是日本茶,本來都是用茶葉沖泡喝的,但用茶葉沖泡時需要專門茶器,比較麻煩,而且喝完后的清理也令人感到繁瑣。烏龍茶飲料的發明讓他們認識了罐裝飲料的方便性等好處。尤其是年輕一代,他們在家里不怎么沖泡茶,喝了很容易買到的罐裝飲料,很快就習慣于這種方便省事的飲用方式。
1993年,混合茶飲料也陸續上市,它們不僅有茶水,還有薏米等對身體健康的原料一起混合的茶。這時罐裝飲料是以塑料瓶為主,若喝不完一蓋兒,也不必擔心漏茶水,攜帶也方便。就這樣,罐裝茶飲料,尤其是塑料瓶飲料在日本普及起來了。
2007年,大紅袍罐裝飲料出現;2008年,老叢水仙與武夷肉桂的飲料也出現了。但中國市場似乎沒怎么認可。
不同之四:傳播語言
中國茶書、茶詩詞,多是文化人或學者操刀,而國外的多是茶企茶商的杰作,如19世紀初到20世紀初的國外茶書。
1819年,倫敦茶葉公司出版《茶樹的歷史》。1843年,茶商何塞在巴黎出版了圖文《茶葉叢書》。1878年,薩繆爾·菲利普斯·戴在倫敦出版《茶的神秘與歷史》,其背后是霍尼曼茶葉公司。1880年茶商亨利出版了《茶葉通論》。1882年,威廷蓋姆公司推出《茶葉拼配技術》。1890年,芝加哥茶商豪澀推出《茶葉起源、栽培、制造及用途》。1892年,《茶葉拼配藝術》出版,作者是一位茶葉零售商。接下來的幾年美國推出了茶著述,都是為推銷而作。1924年,德國慕尼黑茶商奧托·施萊恩特弗在德國出版《茶葉》。1929年,倫敦茶商斯代福卡爾推出《茶與茶葉買賣》各類茶投資交易手冊。荷蘭人賈克布森長期在爪哇推廣種植茶葉,1843年出版《茶葉的生產與制作手冊》,1845年出版《茶葉的篩分與包裝》,都屬于技術性書籍。
中國茶貿易一度左右著世界,但茶思想卻是短腿,很明顯地宣傳缺乏組織與力度。
中國茶產業的發展,有人說,一是融合,茶與茶的融合,茶與其他食物的融合;二是引入科技、資本等元素;三是文化資源的挖掘;四是茶葉的宣傳推廣。這聽起來可能有些道理。但在新時代“走出去”的氛圍中,中國茶還需要尋找“世界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