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鄉出“龍井”好茶“品”嵊州
發布時間:2024-10-21 點擊:49
說起位于浙江東部的嵊州市,有諸多特色:食有“小籠包”、戲有“百年越劇”、史有“萬年小黃山遺址”、文有“馬寅初、任光、王金發”等名人名家,其實嵊州的“好山、好水、好空氣”,更是出好茶。
4月13日至14日,浙江省嵊州市舉行了“茶香有道品嵊州”大型媒體集體采風活動,邀請省內外眾多媒體走進茶鄉嵊州,走進三界鎮、下王鎮、貴門鄉、通源鄉等茶葉基地,觀摩西白茶人節、越鄉龍井炒制技藝大賽,《茶香有道》越劇主題晚會等,品味剡中茶情茶香的清新,感受古越茶韻茶道的底蘊。
嵊州市人民政府舉行此次活動,旨在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踐行“鄉村振興”戰略,立足綠色嵊州、生態嵊州、美麗嵊州,進一步做大做強“越鄉龍井”品牌,讓嵊州茶葉真正“走向世界”。
“百年越鄉”出“龍井” 嵊州,古時稱剡屬越,有“東南山水越為最,越地風光剡領先”之譽,有“剡茶聲,唐已著”之稱,有茶僧皎然茶圣陸羽論道之雅,是一個注定與茶相愛相生的地方。
嵊州地處浙江東部,境內四山環抱,四水交匯,中為盆地,地貌特征“七山一水兩分田”,山清水秀,生態優越,是全國茶葉十強縣。嵊州茶園多處于海拔300-800米的山區,常年云霧繚繞,土壤種類多樣,有機質含量豐富,高山云霧出好茶,四明山、西白山雙山擁翠,云霧繚繞,為茶葉生長提供了完美的生態地理環境。
嵊州市森林覆蓋率達64.6%,茶樹長年處于云霧繚繞、空氣濕潤、慢射光多、晝夜溫差大的生態環境之中,因而茶樹生長健壯,茶芽持嫩性好。茶園多分布在海拔300-800米的丘陵山區,ph值在4.9 - 6.4之間,土壤多呈弱酸性。種植茶樹的丘陵臺地和低山區土壤主要為紅壤、黃壤、侵蝕性紅壤等,分布在海拔500米左右地帶的茶園多屬油質紅黃壤與山地香灰土,土壤深厚肥沃,有機質含亙豐昌。
獨特的地理、氣候、土壤和生態環境,極有利于茶樹的生長和內合物質的積累,形成了嵊州茶葉香郁、味醇、耐泡的特有品質。
品牌助力“揚”好茶 嵊州市歷屆市委、市政府均高度重視茶葉產業的發展,通過出臺扶持政策,落實專項資金,實施品牌戰略,不斷推進品牌建設:每年組織有關茶葉企業赴杭州、上海、山東、河北等地參加茶博會、舉辦專場推介活動;采用“越鄉+企業”的母子商標的形式對全市龍井茶品牌進行整合,形成以“越鄉龍井”為核心的名茶區域公用品牌;出臺了《嵊州市農業品牌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17-2019年)》,通過整合品牌、提高品質、強化推介、規范管理等措施,加快了茶產業的提檔升級,有力地推進了該市從茶葉大市向茶葉強市的跨越。
目前,嵊州全市現有茶園面積18萬畝,5.8萬戶約20萬人從事茶葉生產或相關產業,山區農民收入的3/5來自茶葉產業。2017年,茶葉總產量196萬噸,總產值86億元,實現茶葉全產業鏈產值25億元。其中越鄉龍井產量6000噸,約占全省龍井茶產量的1/3;年加工出口珠茶6萬多噸,約占珠茶出口量的2/3,是全國最大的珠茶集散中心。2017年,越鄉龍井品牌價值達24.98億元。
對于茶產業的發展,嵊州市已有明確規劃:到2020年,全市茶園面積穩定在18萬畝左右,做強“越鄉龍井”、“前崗煇白”品牌;全面推行標準化生產和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基本實現加工清潔化和病蟲害綠色防控;培育形成年銷售額億元以上茶葉龍頭企業3家,茶業總產值達到30億元,鞏固全國最大的珠茶生產、加工、出口集散中心,全國最大的龍井茶生產中心地位。
在不久的將來,“賞百年越劇,品越鄉龍井”,不失為一種浪漫的“嵊州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