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茶簡史
發布時間:2024-10-13 點擊:48
三國時魏·吳普《本草、菜部》記有:“苦菜一名荼,一名選,一名游冬,生益州川谷山陵道旁,凌冬不死,三月三日采干。”上述記載中的“荼”即古茶字,“益州”系西漢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滇王嘗羌臣服于漢,武帝賜以金質“滇王之印”,建立滇國,封嘗羌為滇王,以滇池為中心。設益州郡,郡治在滇池縣(今晉寧縣的晉城)領27縣,包括今曲靖、玉溪、昆明、大理、保山等地(州市)的轄區。東漢明帝時在滇西設永昌郡之前,先設西部都尉,仍歸益州節制。漢獻帝建安19年(公元214年)設庲降都尉于今之曲靖,統轄益州、朱提(今昭通一帶)、興古(今文山,紅河州部分地區)、永昌(今保山和臨滄地區)、云南(今大理和楚雄部分地區及云南東南部及貴州南部)、越(今四川西昌和云南麗江及楚雄部分地區)七個郡。可見兩漢時滇治均屬益州管轄。故吳普《本草、菜部》所稱益州主要是指現今云南所屬之地。
三國時期南中茶子
《華陽國志·南中志》中有“平夷縣,郡治有珧津、安樂水,山出茶、蜜”的記載。據吳覺農《茶經述評》載:“平夷縣約當今云南富源縣地。”平夷縣距當時南中的中心味縣(今曲靖)140里。
唐·陸羽《茶經·七之事》(公元775—780年)載:“晉傅巽《七誨》:“蒲桃、宛柰、齊柿、燕粟、垣陽黃梨、巫山朱橘、南中茶子、西極石蜜。”南中系東漢末時對今全滇和黔西北、川西南的總稱。諸葛亮平定南中后,蜀漢建興三年(公元225)改益州郡為建寧郡,郡治由滇池縣移至味縣,統管南中之地,味縣遂成為當時南中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傅巽以南中茶子與當時國內外名特水果等產物(宛柰即大宛國的蘋果,西極石蜜即天竺國的冰糖)并列,可見云南茶子當時已有盛名。
滇茶簡史(四)
唐宋時期茶出銀生城
唐·樊綽《蠻書·管內物產第七》(公元864年)載:“茶出銀生城界諸山。散收,無采造法。蒙舍蠻以姜、椒、桂和烹而飲之。”銀生城(今景東縣)界諸山,即今景東、景谷及其以南之地。蒙舍蠻系唐代洱海附近居民的六詔之一的南詔,居住在今巍山、南澗縣境。
清·阮福《普洱茶記》(1825年)中有“普洱古屬銀生府,則西番之用普茶,已自唐時”的記載。西番指今西藏、四川等地的藏族。
南宋·李石(約12世紀中期)《續博物志、卷七》載,“茶出銀生諸山。采無時。雜椒姜烹而飲之。”
上述記載說明唐宋時期云南產茶集中在滇南,采制粗放,飲用方法都是加上香辣等配料煮飲。并且可知當時云南茶已銷往西藏等地。
滇茶簡史(五)
明代名茶問世
明·馮時可《滇行紀略》(16世紀下)載,“楚雄府城外石馬井水,無異惠泉。感通寺茶,不下天池伏龍。特此中人不善焙制爾”。按:感通寺茶系指大理感通茶,惠泉指天下第二泉——無錫惠山泉,天池指明代江蘇蘇州的天池山產的名茶,伏龍是指浙江古會稽名茶之一種,亦稱臥龍。
明·萬歷年間謝肇淛《滇略》載:“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團之。” 明末(1639年)地理學家、旅行家徐霞客《滇游日記》載,“中庭院外喬松修竹,間以茶樹,樹皆高三四丈,絕與桂相似。時方采摘,無不架梯升樹者。茶味甚佳,焙而復爆,不免黝黑。”日記中還提及過順寧府時住梅姓老人家,主人以云南府所產名茶——太華茶招待。
上述記載表明,普洱茶之名始見于明代;云南已有名茶出現,焙制方法未臻完善,大葉種茶樹須架梯采摘。
清代普洱茶名重天下
方以智《物理小識》(1664年)載:“普洱茶蒸之成團,西番市之,最能化物與六安同。”
劉健《聞夜錄》稱:順治18年(1661年)3月在北勝州(今永勝縣)與藏人互市茶馬,當年人藏普洱茶三萬擔。
張泓《滇南新語》(1755年)載。“女兒茶亦芽茶之類,取于谷雨后,以一斤至十斤一團,皆夷女采治,貨銀以積為奩資,故名。”
曹雪芹《紅樓夢》第63回記述:“林之孝家的又向襲人等笑說,該燜些普洱茶喝,襲人、晴雯二人忙說,燜了一茶缸子女兒茶,已經喝過兩碗了。”
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1765年)載:“普洱茶大者一團五斤,如人頭式,名人頭茶……每歲人貢,民間不易得也…普洱茶清香獨絕也。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綠色者更佳,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也。”
王昶《滇行日錄》(1768年)載:“普洱茶味沉刻,土人蒸以為團,可療疾,非清供所宜。”
吳大勛《滇南聞見錄》(1782年)記有:“團茶產于普洱府屬思茅廳地方,茶山極廣,最為有益之物,煎熬飲之,味極濃厚,較它茶為獨勝。”
檀萃《滇海虞衡志·卷十一》 (1799年)稱:“普洱茶名重于天下,此滇之所以為產而資利賴者也……入山作茶者數十萬人,茶客收買,運于各處,每盈路,可謂大錢糧矣。”
師范《滇系·山川》(1807年)載:“普洱府寧洱縣六茶山:曰攸樂,即今同知治所;其東北220里曰莽芝;260里曰革登;340里曰蠻磚;365里曰倚邦;520里曰漫撒。山勢連屬,復嶺層巒,皆多茶樹。”
阮福《普洱茶記》(1825年)有“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釅,京師尤重之”的記載。
雪漁《鴻泥雜志·卷二》(1826年)有:“云南通省所用茶,俱來自普洱。”
段永源《信征別集·卷下》(1867年)載:“朱繼用又言:思茅廳地方,茶山最廣大,數百里間,多以種茶為業,其山川深厚,故茶味濃而佳,以開水沖之十次,仍有味也。而歸其名于普洱府。其實普洱之茶,皆思茅所產也。”
光緒末年(1908)順寧府太守琦磷號叔敏與當地知名人士陳曉峰倡導種茶,引種雙江勐庫茶子,初種于城后鳳山,蔚然成園。此后即推廣普及全縣。
上述清代茶事記載表明:云南普洱茶產、制、運銷的盛況,是關系到國計民生的大錢糧;滇西南雙江、鳳慶等地的茶區在發展;普洱茶及其茶膏具有多功能的藥理作用,故普洱茶名重于天下,不但士庶所用皆普茶,京師尤重之。所謂普洱茶,即記載中的餅茶、團茶,女兒茶等皆屬之。今天的沱茶、緊茶、方茶、磚茶以及各級滇青皆屬普洱茶。但與現在廣東、湖南、四川等省將茶葉經過陳化處理而成的“普洱茶”是兩種不同的概念。關于云南六大茶山,經考證,應是攸樂、葬芝、革登、蠻磚、倚邦、漫撒六山,位于瀾滄江東岸,除攸樂山在今景洪市境,其余五大茶山均系今勐臘縣境內。
民國時期茶事先興后衰
民國年間,東陸大學(今云南大學)校長為景谷縣鄉紳紀襄廷題詞“景谷之茶,衣食萬姓。莊硚(音)之后,在公一人”。當地人立石樹碑于縣內以表其功德。(按紀為清咸十年間人,對發展景谷茶葉生產卓有成效,群眾深受其益,故立碑紀念。今景谷青毛茶是全省收購標準的標準樣,屬于國家商業部主管標準樣之一。)民國三年(1914)9月30日征集參加美國巴拿馬萬國博覽會的陳列品中,有云南寧洱縣糯茶一封,那次云南陳列品總值銀元2000元,其中茶葉類值30元。
民國五年(1916)云南沱茶首次定型加工為現在的碗形沱茶,這是經歷了多年的儲、運、銷售工作實踐,幾經演變而形成的造型,至今已有70多年的歷史。碗形窩部有通風透氣,防止霉變的作用,成為暢銷國內外品種之一。當時下關永昌祥沱茶負有盛名,因其配料有特點,取勐庫茶香味濃厚,鳳山茶兼具外形美觀之優點,故產品盛銷多年不衰,為其它牌號沱茶所不及。
民國九年(1920)在昆明設立云南茶務講習所。
民國十二年(1923)在佛海縣南糯山設立云南省立第一茶業試驗場
民國十四年(1925)柴萼《梵天廬叢錄》記有,“普洱茶產云南普洱山,性溫味厚,壩夷所種.蒸以竹箬成團裹,產易武、倚邦者尤佳,價等兼金。品茶者謂:普之比龍井,猶少陵之比淵明,識者韙之。”
民國二十一年(1932)7月22日征集參加美國芝加哥博覽會土特產陳列品中有宜良寶洪茶。博覽會展期是1933年6月1日至11月1日。
民國二十六年(1937),全省產茶19.6萬擔,是民國時期最高年產量,出口9224 公擔,價值國幣31.63萬元。
民國二十七年(1938)
民國政府經濟部所屬中國茶業公司與云南全省經濟委員會合資,創建云南中國茶葉貿易股份有限公司(即“省茶司”前身)。于12月16 日式成立。辦公地址設在昆明威遠街208號。
“省茶司”與東陸大學訂立茶樹栽培實驗合同,對云南茶樹品種與國內及印度錫蘭品種進行比較試驗。同時對變種進行分離試驗。
云南茶界人土鄭鶴春、湯惠蓀、蔡無忌、沈士華等籌建中國茶葉學會云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