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是中國飲茶史和茶文化史上一個極其重要的歷史階段
發布時間:2024-10-10 點擊:54
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的頂峰,同時,也是封建文化的頂峰。唐承襲漢魏六朝的傳統,同時融合了各少數民族及外來文化的精華,熔鑄了一段中國文化史上最輝煌的時期。隨著飲茶風尚的擴展,以及儒、道、佛三教思想的滲入,茶文化逐漸形成獨立完整的體系。
在唐代以前,我國已有1000多年飲茶歷史,這就為唐代飲茶風氣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唐代中期,社會狀況為飲茶風氣的形成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飲茶之風很快遍及全國,并開始傳播域外。
隨著茶業的發展和茶葉產量的增加,茶已不再是少數人所享用的珍品,已經成了同于米鹽的、為社會生活不可缺少的物品。所以陸羽在《茶經·六之飲》中說,茶已成為“比屋之飲”。
唐人上至皇宮顯貴、王公朝士,下至僧侶道士、文人雅士、黎民百姓,幾乎所有人都飲茶。
《封氏聞見錄》卷六《飲茶》中說:“自鄒、齊、滄、隸、漸至京邑,城市多開店鋪,煮茶賣之,不問道俗,投錢取飲。”民問還有茶亭、茶棚、茶房、茶軒和茶社等設施,供自己和眾人飲茶。當時的茶肆已經十分普遍。
隨著飲茶日趨普遍,人們待客以茶也蔚然成風,并出現了一種新的宴請形式——“茶宴”。唐人把茶看做比錢更重要的上乘禮物饋贈親友,寓深情與厚誼于茗中。
有些文人、僧侶將啜茗與游玩茶山合而為一。有的文人從好飲、喜賞,進而深入觀察、研究,總結種茶和制茶經驗,品茗技藝的作品相繼問世,代表性論著有陸羽《茶經》、張又新《煎茶水記》、溫庭筠《采茶錄》等。
《茶經》是我國第一部較全面地介紹唐代及唐代以前有關茶事的綜合性茶業專著,全書詳細論述了茶的歷史和現狀,從茶的源流、產地、制作、品飲等方面,總結了包括茶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功能在內的一整套知識,又創造了包括茶藝、茶道在內的一系列的文化思想,基本上勾畫出了茶文化的輪廓,是茶文化正式形成的重要標志。
唐代是中國飲茶史和茶文化史上一個極其重要的歷史階段,是中國茶文化的形成時期,是茶文化歷史上的一座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