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瀾滄縣:千年古茶的守望者傳統的制茶工藝
發布時間:2024-10-08 點擊:95
云南瀾滄縣是“茶祖文化發源地”,其境內的景邁山、邦崴山都屬舊六大茶山,至今仍保留著規模巨大的古茶園,這里的人民千百年來都以茶為生,守望者這些古茶樹,保持著傳統的手工制作工藝,一代又一代的流傳了下來。
這棵高12米茶古樹是中國目前為止最古老的過渡性古茶樹王,也是惟一上過中國國家名片郵票的茶樹。上世紀90年代之前,國際學術界根據印度阿薩姆存活的古茶樹,傾向于認為茶的原產地在印度。邦崴古茶樹王的發現,徹底改變了茶葉原產地的傳統學說,改寫了人類種茶的歷史。
瀾滄縣是云南普洱茶最著名的產地,境內的景邁山、邦崴山都曾是清代著名的六大茶山,至今仍保留著規模巨大的古茶園。千百年來,茶一直都是當地各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和主要經濟來源。
譚春是瀾滄縣文聯副主席、攝影家協會副主席,從1993年做宣傳干事第一次配備相機開始,他的鏡頭中,茶山、茶人、茶事就是最主要的內容。他拍攝的許多與茶有關的攝影作品通過各種媒介渠道廣為傳播。
譚春每次公休假日去茶山,都盡量帶上獨生女兒,教她攝影技術的同時,也讓她學習茶知識、了解當地的風土民情。
邦崴除了古茶樹王,還有數千棵樹齡數百年的古茶樹,多年前,譚春就對它們進行了系統的摸底排查,并協助政府對其中胸徑超過100厘米的108棵古茶樹掛牌、建檔立案。
我第一次跟隨譚春來到邦崴時,看到這么多古茶樹,羨慕不已。譚春告訴我,原來邦崴山上漫山遍野全都是古茶樹,老人們說比邦崴古茶樹王還高大的有好多,后來為了騰出更多土地種糧食,將大部分古茶樹砍了,這種砍伐一直持續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現在留下的都是邊邊角角旮旮旯旯的。我聽后唏噓不已。
相對于規模化、標準化的臺地茶來說,古樹茶的采摘難度和采摘成本都高很多。近幾年古樹茶漸受市場,原來不受待見的古茶樹才逐漸長了身價。
云南有民諺云“老太太太爬樹比猴快”,不過看著茶農大姐爬到這細高細高的茶樹上采摘鮮葉,還是不免讓人捏了把汗。
現在懂得傳統制茶工藝的大都上了年紀,這種純手工的純料古樹茶因為稀有和純正而倍受高端茶客的喜愛和青睞。
在譚春的鏡頭里,這些老茶人是傳統制茶工藝的靈魂,記錄他們也是記錄一段歷史。
現在很多茶葉粗制所都用機器代替純手工了,能夠完全保持傳統手工制作工藝的茶農越來越少了。
好在,現在邦崴山還有不少年輕茶人愿意學習傳統、用工匠精神傳承古老的制茶工藝。
譚春帶女兒體驗采古樹茶,深切體會“片片皆辛苦”的不易。
傳統手工制作普洱生茶的工序復雜而嚴格:采茶、萎凋、殺青、揉捻、曬干、篩選分級、緊壓成型、包裝、儲存。1973年后發明的熟普制作工藝還多出了渥堆發酵、干燥、拼配等工序,滇紅和曬紅的工藝就更嚴格了。每道工序都關乎古茶的品質。
茶農把自己采摘的鮮葉交給粗制所,春秋兩次的收成,是支撐全年的主要經濟收入。
采茶季節,鮮茶葉也是一道菜,直接蘸辣醬或卷豆腐乳,是一道平常人難得享受的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