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說女人如茶?從歷史角度淺析女人與茶的關系
發布時間:2024-10-05 點擊:47
王玉玲在《女人如茶》散文朗誦中讀到:優雅恬淡的女人,有如龍井茶般天然清香、幽雅飄逸;才華橫溢的女人,有如烏龍茶般甘醇香潤、回味深厚;熱情如火的女人,有如花茶般香味濃烈、醇和甘甜;樸實善良的女人,有如大壺涼茶般清甜解渴、去乏消暑;直白粗獷的女人,有如帶有糊味的大麥茶,雖然粗糙卻也消渴解膩……
那么,為什么會有女人如茶這個說法呢?
歷史角度看看女人與茶的關系
唐朝開始,茶就是意喻少女的一種美稱。據李濟翁《資暇集》記載,公主、郡主、縣主當時會被稱作“阿茶子”。錢鐘書《談藝錄》以為“茶”是“姹”、“奼”的音轉,因為《說文解字》:“姹,少女也。”到了元代,茶作為女子名已是很普遍的事了。如《水東日記》有“孫女五:小茶、三茶、增茶、順茶、相茶”的記載。李直夫《虎頭牌》劇中旦角亦名“茶茶”。我所知道的最早將茶喻如女人的句子便是蘇東坡“從來佳茗似佳人”這句綺語。然而,田藝衡在《煮泉小品》中卻說只可喻之如麻姑仙子,至于“必若桃臉柳腰,宜亟屏之銷金幔中,無俗我泉石。”西門慶顯非此等雅士,故應伯爵作《朝天子·茶調》調侃他迷上桂姐:“這細茶的嫩芽,生長在春風下。不揪不采葉兒渣,但煮著顏色大。絕品清奇,難描難畫。口兒里常時呷,醉了時想他。原來一簍兒千金價。”
仿佛劣幣驅逐良幣,茶從北宋開始,逐漸演變成了“姬小名”。《過庭錄》記劉貢父所狎妓名“茶嬌”,歐陽永叔因此戲之曰:“非獨酒能病人,茶亦能病人。”這戲語倒與科學昌明的今天所謂“茶醉”說暗合,“茶醉”自然要“病人”。這便是歷史角度上一些關于女人和茶的依據。
中國與外國對比角度看女人與茶的關系
國外把茶與女人名字聯系起來的例子,最有名的大約要算“茶花女”了。未經演變,直接用于“姬小名”,大約正顯出中西文化之間含蓄與爽直的差異。也許是茶輾轉到法國后不甚香的緣故,小仲馬在茶與女人間放了束花,做成香片。盡管失了以清茶為正宗的中國傳統,“茶花女”這個“姬小名”卻為法國賺得了大量國產和進口的眼淚,法國女人因之名揚天下。茶象征著塵世的純潔,因此狄更斯說茶將永遠成為知識分子所愛好的飲料。中國人歷來喜歡將茶與隱士僧道之流聯系在一起,取其清高遠俗之意。然而,說茶如女人似乎更為貼切。茶的最佳藏身之所是密閉的錫罐,這令人聯想起金屋藏嬌的故事。武帝所以藏嬌,皆因女人如茶,極易受其他氣味沾染;所以用金屋,則因為茶如女人“一簍兒千金價”。
林語堂說好茶有嬰兒肉的香味,這點我無體會,倒是覺得舌端有微微的辛澀;若是粗梗碗茶,則更覺味苦。女人之于男人,在溫柔可人的空隙,莫不愛發點令人辛澀的小脾氣。西方人愛用帶刺的玫瑰象征愛情,其理揆一。在中國,喝茶而又不必買茶的都是官。想喝而又沒有人送的,大多是文人雅士,普通人則弄點粗葉毛茶對付即已滿足。而像白居易、蘇東坡等文人官僚“兩棲動物”,他們的樊素小蠻、桃葉桃根等,就不是一般只會粗活的“小茶”,而是能歌善舞的“姬茶”。真窮到連茶也買不起的人,肯定是與女人無緣了。令人驚訝的是,日本的“茶道”(teaism)竟指在苦難的塵世享受一點樂趣,使平淡的生活略增情致。苦茶庵主人干脆以“忙里偷閑,苦中作樂”概括“茶道”。的確,在一個苦難如中國的社會里,還有什么比愛情更令人覺得塵世亦有可以留戀之處呢?故《浮生六記》里沈三白與蕓娘雖貧亦樂,相攜相依細品人生,如品香茗。
茶與男女之事
茶里含有單寧和咖啡堿,刺激人們喝茶時口里生出津液,這與“好好色”之人常現垂涎三尺狀有異曲同工之妙。茶還具溶解脂肪的功效,是脂肪的天敵;而女人天生就跟脂肪過不去,有不共戴天之仇。喝茶和女人都能叫人發汗,但前者的目的僅僅是消暑解渴。女人叫人發汗不僅能消除饑渴,還能進一步消除人的雄心壯志。所以有人說女人是紅顏禍水,時間長了,自然會失去棱角甚至消失。因為害怕失去棱角或者消失,梟雄們首先發明把女人當禮品送給自己的敵人,借以轉嫁禍害。當初越王勾踐將西施送與吳王夫差就是這個道理,只是夫差不明白,結果不光是失去了棱角,連命也丟了。后來董卓納貂蟬,亦因不鑒前車,墜入彀中,丟了性命。李自成不明此理,攻下北京城后,霸住陳圓圓不放,惹得吳三桂“沖天一怒為紅顏”,引清兵入關,將李自成趕出了紫禁城。由是觀之,李自成連梟雄都談不上,不過一走運的農夫耳。 《紅樓夢》里妙玉曾對賈寶玉說,真正的喝茶是“一杯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驢,三杯便是飲牛飲驢了。”不知曹雪芹是否在這里暗寓了其對愛情的看法。這個世上有喜歡獵艷“飲牛飲驢”般的色鬼,亦有不惜代價,追求真正愛情的人。前者隋煬帝之流是也,后者英國的溫莎公爵居之無愧。
三毛的三道茶
中國舊時習俗,娶妻禮聘稱下茶,女子受聘曰受茶。此習俗源于娶妻多用茶為聘禮故。而所以喜用茶,據明陳耀文《天中記》:“凡種茶樹必下子,移植則復生……”中國人視茶與女人何其相似乃爾。這一習俗演變至近現代,在一些地區所有的禮品均可曰“茶”。當初,三毛發現理想與現實格格不入,曾經在迷惘中彷徨,在苦悶中頹廢。孤寂、憂郁和失落在《雨季不再來》中體現的淋漓盡致。然而,三毛并未在逆境中沉淪,她始終對生命滿懷熱忱,并且一生都在執著地探尋生命的意義。這便是如茶女人的第一道茶——生命之苦。成熟而不膚淺,柔韌而有姿態;既有感性的果決,又有理性的深邃,是如茶女人的魅力主線。三毛是一個執著的女人,她居然可以被一本雜志吸引,毅然背起行囊,走進寸草不生的撒哈拉沙漠。在這片不毛之地,三毛發現了生命的另一面,同時也找到了另一個快樂的自我。于是,自由、浪漫、溫馨,熱情地洋溢在《撒哈拉的故事》之中。對生命的全新領悟,使三毛重塑自我,開始享受快樂的人生。這便是如茶女人的第二道茶——生命之美。三毛的丈夫荷西意外去世之后,她再次陷入了生死離別的苦痛之中。思念、孤寂、凄絕,使三毛獨自承受著失夫之痛。正如三毛所說:“每想你一次,天上飄落一粒沙,從此形成了撒哈拉。每想你一次,天上就掉下一滴水,于是形成了太平洋。”經歷了滾滾紅塵,目睹了人生百態,嘗盡了悲歡離合,三毛徹悟了。面對巨大的精神打擊,她沒有消沉,而是憑借自身的張力繼續探求著生命的玄奧與堅韌。這便是如茶女人的第三道茶——知味隨風。三毛可以將生命的苦澀與甜美沏滿茶盞,品鑒其味。隨后,再用生命的溫度將二者凝潤升華,達到知苦知樂、離愛離恨、淡化隨風的境界,這便是一個如茶女人獨有的人格魅力。捧著三毛的文字,就像手握一杯香茗,清怡、疏朗地完成了一次時光之旅:嗅到了如茶女人的清雅、芬芳之味;觸到了生命的厚重、堅韌之形;悟到了人性的豁達、沉郁之美。此時,你的手掌始終能感到一種遞暖入心的溫度,即使千年之后,這種自由、樂觀、柔和的溫度永遠都傳承著生命的真誠。
總結
茶是人們心中純潔、美好的象征,正如女人象征著人類生生不息的未來。人們年復一年地采摘著洋溢青春和生命的綠色的茶,啜飲品嘗塵世與愛情的辛澀和芳香,正是因為茶如女人。有人把不同階段的女人比作不同的茶。20歲的少女,渾身都散發著迷人的香氣,好比花茶,忽近忽遠,充滿無限遐想;30歲的女人,從青澀走向成熟,則是一杯清淡的綠茶,看似平淡無奇卻讓人揮不去放不下;40歲的女人,經歷生活的洗禮,濃郁、潤滑猶如一杯紅茶,內涵深重,愈陳愈香,值得細細品味。聞茶識女人,茶解女人心。每一種茶我們都能品出不同階層的女人。不同年齡的女人,不同品性的女人,不同的心境的女人有著不一樣的茶香。
參考文獻:
【1】《走近三毛》
【2】《茶之趣》彭國梁
【3】《普洱茶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