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化茶葉發展進入快車道
發布時間:2024-10-08 點擊:64
省農業委副主任蘭定國(左四)、省茶業協會會長曹文成(左三)、婁底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龔彧(右三)、縣委書記胡忠威(右二)、縣長鄧光呂(左二)在渠江薄片茶業有限公司。
(本文圖片由通訊員提供)
天鵬天態茶園。
2015年,新化縣被列入湖南省新一輪茶葉產業重點布局縣,享受全省茶葉主產縣待遇,新化茶葉迎來了發展的春天。
近年來,新化縣委、縣政府把茶葉產業作為優化農業結構調整、推動現代農業發展進程的支柱產業精心培育,種植面積不斷擴大,茶葉企業快速發展,茶葉生產輻射廣大鄉村。目前,全縣茶葉種植面積達到5萬多畝,茶葉產能達到2500噸,茶葉綜合產值突破2.5億元。
產業政策推動源源給力
新化縣委書記胡忠威、縣長鄧光呂和縣委常委楊韶紅、副縣長李南新、農業局局長曾紹宏等領導,多次深入生產基地、茶葉企業進行調研指導,幫助解決產業發展中遇到的重大問題。全縣形成了“政府引導、企業主體、部門聯動、社會參與、市場運作”的茶葉發展推動機制,成立了茶葉產業發展領導小組,組織、協調、服務全縣茶葉產業發展。組建了茶業行業協會,抱團開發茶葉產業。
今年4月,新化縣首屆茶葉產業發展研討會取得圓滿成功。省農業委副主任蘭定國、省茶葉協會會長曹文成等省內外茶葉專家齊聚一堂,為新化茶葉產業發展支招,新化茶葉產業在全省的地位進一步提升。去年5月,省農業委廖振坤、劉鵬飛等領導,在縣領導張陸林、李南新和農業局局長曾紹宏等領導的陪同下,考察了新化茶葉產業。在點贊新化茶葉產業快速發展的同時,指出要充分發揮新化種茶歷史悠久、茶文化底蘊深厚、生態條件好的有利條件,跳出茶葉抓產業,把茶葉做成一個大產業,爭取10年內茶葉基地面積達到20萬畝,茶葉產量6萬噸,茶葉綜合產值突破60億元。
新化縣科學制訂產業發展規劃,加快茶葉基地建設,擬創建10個集中連片1000畝以上的國家級茶葉標準園和2個集中連片1萬畝以上的標準化示范產區,并在天鵬生態茶園新建一個面積300畝、年出圃優質良種茶苗5000萬株的繁育基地。
品牌化為產業發展導航
新化茶葉產品主要有綠茶、紅茶、黑茶3大類,奉家、天門、金鳳、大熊山等主產區,茶園分布均在海拔800米以上,植被覆蓋率高達80%,具有生產好茶的地理、氣候條件,茶質香高馥郁,鮮爽醇厚,湯色明亮,品質優良。
該縣樹立“品牌強農、品牌興業、品牌增效”的發展理念,加大科技創新力度,扎實推進農業標準化、生態化、品牌化建設,提升企業的整體形象、管理水平和產品質量,把“新化原料、新化制造、新化創造”鑄就成“新化品牌”,渠江薄片、梅山毛尖、蒙洱沖、紫鵲十八紅、奉家薄片、“柳葉眉”紅茶等茶葉品牌,先后獲得茶博會、農博會金獎,新化茶葉的知名度、美譽度不斷提高,市場競爭力不斷增強。
龍頭企業前頭領跑
新化縣按照“扶優、扶大、扶強”的原則,著力培養壯大一批起點高、規模大、示范帶動能力強的茶葉龍頭企業,通過合伙、聯營、重組等方式抱團組建企業集團,打造茶葉產業“航空母艦”,擬建設一個可容納30家茶葉加工企業的產業園,發展產值10億元以上的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1家,產值5億元以上的省級龍頭企業3家,產值過億元的市級龍頭企業20家。
新化黑茶產業的領軍企業——渠江薄片茶業有限公司,是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從事茶葉種植、加工和銷售,擁有2大茶園基地,茶園面積3000畝,年茶葉產能達到1000噸,茶葉產值過億元。2014年,渠江薄片先后在蒙古國和澳大利亞參展中華文化周和中國茶文化藝術展,得到國內外消費者的好評。
“新生代”代表——天鵬生態茶園,把打造生態、綠色有機茶作為品質定位,目前園區建成面積1800畝,已吸引當地156戶農民參與其中,年季節性用工達1.6萬多個,當地農民通過投工、分紅、經銷,年均增收6000元。該園還將以茶葉基地為平臺,著手發展休閑觀光農業,實現產業發展、農耕體驗、鄉村旅游良性互動,走多元化發展道路。
文化軟實力成為市場“推手”
新化渠江薄片乃千年古茶,源于東晉,興于唐,盛于宋,為明清兩朝皇家貢茶,《茶譜》、《茶賦》、《本草綱目》、《新化縣志》、《奉家族譜》等古籍多有記載。渠江源是皇室貢茶的原產地,也是新化茶文化的發祥地。
古時的楊木洲碼頭,是新化當時著名的茶葉加工集散地,光“揀茶”的女子就多達數千人,民間至今流傳著許多女子與茶的故事,有愛情,更有茶,還有許多關于茶仙子的傳說。
新化縣不斷挖掘與升華茶史、茶道、茶禮、茶俗、茶藝、茶歌等悠遠綿長的茶文化,舉辦茶文化節、攝影展、詩會、筆會、茶藝茶道表演,實現茶經濟與茶文化共同繁榮、相互促進。(袁新德 段桃玉 鄢金玉 方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