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襄:在他的仕宦生涯中,不經意間開啟了宋代茶文化的繁榮之門
發布時間:2024-10-03 點擊:123
一提起宋代的書法,人們都會不約而同地說蘇黃米蔡。像是說自己家里的柴米油鹽似的,熟極了。實際上,他們每個人都是一口深不可測的井,你只知其深,卻不知有多深。在這公認的宋代四大書家里,蘇軾與黃庭堅因了詩歌廣為人知,米芾的名氣也大,似乎蔡襄的名氣,要稍稍遜于前三者了。
蔡襄,字君謨,漢族,福建仙游人,天圣八年(1030年)進士,先后在宋朝中央政府擔任過館閣校勘、知誄院、直史館、知制誥、龍圖閣直學士、樞密院直學士、翰林學士、三司使、端明殿學士等職,出任福建路轉運使,知泉州、福州、開封和杭州府事。卒贈禮部侍郎,謚號忠。就是這樣一位輾轉數地的宋代官員,在他書法家的鮮耀花環下,還有一個令人矚目的身份:茶客。甚至說,茶客與書家,在他的人生里是平分秋色的。當然,也因了茶,讓他的詩歌與書法創作都氤氳著一股淡淡的茶香。
有趣的是,他的仕宦生涯,卻不經意間開啟了宋代茶文化的繁榮之門。而所有的赫赫功績,主要集中在他慶歷七年(1047年)任福建轉運使之后。這還得從北苑的歷史說起——而說起北苑,又得從中國古代的貢茶制度說起。中國的古代,有專門進貢皇室供帝王將相享用的茶葉。貢茶初始,是各地方官府征集各種名茶以土貢名義敬獻朝廷,后來土貢不能滿足要求,便由官府設置茶場,直接管理,督造御茶,精制各種名茶入貢朝廷,成為一種制度。而福建北苑——建甌城東16公里東峰鎮裴橋村焙前自然村鳳凰山一帶早從五代閩國龍啟元年(993年)設御焙,共歷經四個朝代,29位皇帝,歷時458年。慶歷七年的春夏之交,蔡襄任福建路轉運使,這一職位的重要任務就是掌管建州北苑茶焙的貢茶之事。是年秋天,蔡襄前往北苑御茶園,觀看和了解制茶的過程,次年春,他從改造北苑茶品質花色入手,求質求形,力求創新,制作工藝達到“益窮極新出、而無以加矣”的精臻程度。正是蔡襄的傾力所為,才使得宋代團茶的質量達到了高峰,使北苑的貢茶從中上的水平一躍而成為當時全國最著名的精品茶,以至于宋仁宗當著他的面難改其樂地贊到:
“卿所進的上品龍茶,最為精好”。與他同時代的大詩人歐陽修在他《歸田錄》里的記載更為詳細:“茶之品莫貴于龍鳳,謂之團茶。凡八餅重一斤。慶歷中蔡君謨為福建轉運使,始造小片龍茶以進,其品絕精,謂之小團。凡二十餅重一斤,其價值金二兩”。
蔡襄在北苑期間,每年自采茶時入山,直到修貢完畢才離山。正是段經歷,讓他寫下了記錄在北苑督造貢茶工作的《北苑十詠》,散入青林的采茶、稍稍見人煙的視察、試茶、修建貢亭等諸多繁復瑣小、不敢絲毫怠慢的工作,都被它風雅地記錄了下來。如果說蔡襄為了規范宋代的民間斗茶而寫下的《茶錄》是茶史上的一次理論總結的話,那么,他寫下的這組詩作,就是一個人在追憶逝水年華。
穿越時空的隧道,我們能夠想到,蔡襄喝一杯茶、寫一首詩的時候,他其實不是委身書房,而是端坐于記憶的中央,回望自己在福建的點滴歲月。而且,據說這也是當下我們能夠見到的蔡襄督造北苑貢茶時期唯一與茶有關的書法作品。這組行書,雖然僅存拓本,少了墨跡本身生動鮮活的意味,卻能反映出蔡襄早期的書法風貌,而且,從它筆致活潑、格調輕松的氣象足可以看出,蔡襄行筆之際的心情是何等的暢快和愉悅!而它更為深遠的意義則在于將近千年之后的今天,它能夠引領我們追憶一段爛漫的年華——北苑御茶園當年的繁盛景象雖然我們不能親身經歷,卻在古代的卷冊里真實而鮮活地存在著。
蘇軾曾這樣評價蔡襄的書法:“歐陽文忠公論蔡襄書獨步當世,此為至言。群謨行書第一,小楷第二,草書第三。就其所長而求其所短,大字為少疏也。天資既高,又輔以篤學,其獨步當世,宜哉。”言下之意是說蔡襄的墨跡里行書最佳,而《北苑十詠》恰為行書,這也真是北苑之幸。其實,《北苑十詠》再好,但說到蔡襄的茶書法,《思詠貼》、《精茶貼》者隉無法繞過去的關鍵詞。
《思詠帖》,紙本,縱29.7厘米,橫39.7厘米,凡十行,計107字。此帖于草書間兼及行體,輕靈飄逸,墨色溫潤,筆意相連,似山間流泉。別有氣象的是,此帖謀篇新穎,前八行為一組,余下兩行另起一組,縮小字跡,疏朗之意活脫而出。
《精茶貼》又稱《暑熱貼》、《致公謹尺牘》,約寫于皇佑四年(1052)6月。實為蔡襄的一通手札。帖為紙本,行書,縱23厘米,橫29.2cm,凡9行,共68字。其布局與《思詠帖》有異曲同工之妙,稍不同的是,蔡襄在這件尺牘里筆勢沉穩,融王羲之和顏真卿書風于一爐,一派溫雅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