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茶德文化
發布時間:2024-10-02 點擊:50
所謂"茶德",簡言之,是指飲茶人的道德要求。進一步而言,是將茶藝的外在表現形式上升為一種深層次、高品味的哲學思想范疇。 追求真善美的境界和道德風尚。
唐代的陸羽在《茶經·一之源》中說:"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將茶德歸之于飲茶人的應具有儉樸之美德,不單純將飲茶看成僅僅是為滿足生理需要的飲品。唐末劉貞德在《茶十德》一文中擴展了"茶德"的內容:"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提升了飲茶的精神要求。包括了人的品德修養,并擴大到和敬待人的人際關系上去。中國首創的"茶德"觀念在唐宋時代傳入日本和朝鮮后,產生巨大影響并得到發展。
日本高僧千利休提出的茶道基本精神"和、敬、清、寂",本質上就是通過飲茶進行自我思想反省,在品茗的清寂中拂除內心和塵埃和彼此間的介蒂,達到和敬的道德要求。朝鮮茶禮倡導的"清、敬、和、樂",強調"中正"精神,也是主張純化人的品德的中國茶德思想的延伸。中國當代茶學專家莊晚芳提出的"廉、美、和、敬",程啟坤和姚國坤先生提出的"理、敬、清、融",臺灣學者范增平先生提出的"和、儉、靜、潔",林荊南先生提出的"美、健、性、倫",等等,是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因茶文化的發展與普及,從不同的角度闡述飲茶人的應用的道德要求,強調通過飲茶的藝術實踐過程,引導飲茶人完善個人的品德修養,實現人類共同追求和諧、健康、純潔與安樂的崇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