鈞瓷與窯變
發布時間:2024-10-01 點擊:59
鈞瓷產于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鎮。它是宋代五大名瓷之一,始于唐代,盛于宋代。在宋代時規定鈞瓷只有宮廷享用,民間不準收藏。而2008年,鈞瓷燒制技藝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入窯一色,出窯萬彩”,鈞瓷貴在一釉多變,它獨特的窯變工藝使其富有絢爛的色彩,被世人稱為“火的藝術”。
窯變
“鈞不成對,窯變無雙”。窯火對成品品相有著密切關系,燒窯時的溫度與氣候的微妙變化,都會給鈞釉的呈色帶來很大影響。
在燒造之前,人是無法預知會生成什么圖案的,完全是靠窯火的自然功力形成的,所以稱作窯變。
在燒造之前即使施用同一種鈞紅釉,然后再入同一個窯進行燒造,但出來后的產品仍舊會出現不同的色彩、紋片圖案,釉面會發生復雜的交錯變化。
窯變現象主要是指鈞釉在高溫下熔融流動、乳濁和著色復雜交錯的變化,從而使釉色變得絢麗多彩。
窯變包括色變和紋變。現代學者發現鈞瓷的多彩主要是釉料中有銅、鐵等作為著色劑,又在高溫還原氛圍中燒成。
鈞瓷的欣賞
鈞窯的色彩繽紛多樣,大致分為紫紅類,比如玫瑰紫、寶石紅、水晶紫、豇豆紅等;藍綠類,比如天藍、梅子青、鸚哥綠、灰藍等;黃白類,比如米黃、金黃、秋葉黃、月白、青白等。
鈞瓷釉面還會出現各種流紋、開片紋。比如蚯蚓走泥紋、樹杈紋、兔絲紋、蜘蛛網紋等。
并且鈞瓷釉面還會有罕見的一些窯變特征,比如變色,就是古時一些鈞瓷的釉色在水中濕潤后呈現的色彩和干燥時會不一樣;還有油斑、星光、珍珠點、孔雀羽衣等。
參考資料:
《鈞瓷窯變的藝術特征及影響因素》丁建中
《淺議鈞瓷及其“窯變”之藝術美》洪秀明
《鈞瓷窯變傳說的文化闡釋》張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