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茶館的有名文化
發布時間:2024-09-27 點擊:163
茶、茶館,在四川,是一種文化,也是一種生活。
巴蜀是我國最古老的產茶勝地之一。川人飲茶之風,名聞全國,可以說:“四川茶館甲天下”。自古以來,川人便保留了喜好飲茶的習慣。有諺語說:四川盆地“頭上晴天少,眼前茶館多”。四川茶館奇多,以成都為最。茶館有大有小,大到上千個座位,小到有三、五張桌。四川茶館講究從待客態度、鋪面格調、茶具、茶湯,操作技藝配套服務。正宗川茶館應是紫銅茶壺、錫茶托、景瓷蓋碗、圓沱茶、好么師(茶博士),樣樣皆精。研究四川茶館文化,有助于更完整、更系統的了解巴蜀地區的文化氛圍和文化特色。
茶,是自然的精華。如《神農本草經》所載,小小葉片,“飲之使人益思、少臥、輕身、明目”。茶,又是一個象征,“杯水見道”、“茶禪一味”,歷時千載。已成為中國文化的縮影。中國的茶,同瓷器、絲綢一道,經“絲綢之路”走向了世界。
茶者,雅稱茗,中華文化之精神也。自神農嘗百草,遂有茶業興于華夏五千年。茶為文化,可怡情,可明目,可清談,可交友,可益思,可論道,可養性,可寄高風雅韻,可淡泊明志寧靜志遠。歷代名家屬意茗者多矣。天府之子──東坡居士有句“從來佳茗似佳人”,至今仍膾炙人口。
四川盆地自古物產豐富、人才備出而被譽為“天府之國”。在“天府”無論你走到哪里,只要是有人群居住的地方,你肯定能找到一種很好的休閑場所,這就是茶館。若要了解四川茶館文化就要了解成都的茶館。
解放前成都有兩多:一是茶館多,二是廁所多。過去,幾乎成都的每條街道上都有一、兩家茶館兒,而茶館附近又必須配備廁所。在茶館(茶鋪頭)里都有一個別具特色之處:矮桌、竹靠椅、蓋碗茶,以及男女老少皆宜的氛圍。茶館是消閑之所,也是社交之地,三教九流皆出入于此,朋友聚會、了解行情、洽談生意多喜歡在此進行?,F在,成都大大小小的茶館兒也不下千家,數量之多,當數全國第一,為什么成都會有這么多的茶館呢?大概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成都平原產茶多,產茶多而“蜀道難”,運往外省不方便,因此茶價很賤,飲茶人便多。
第二,成都水質不潔,又含堿性。水煮沸才能飲用。茶館滿足了人們的這一需求。
第三,過去成都平原的交通運輸主要靠獨輪車、架架車和滑竿等,而茶館正為勞辛者提供了休息的好場所。
第四,農閑時間多。自李冰修好都江堰后,成都平原上的農田基本上是自流灌溉,農民春天插秧后,直到秋收,田間勞動僅需施肥和除草,農閑時間較多,茶館是閑聊的好地方。
第五,四川人喜歡吃富有刺激的食品(如花椒、海椒)等,飲茶可以減輕過度刺激。
四川菜館陳設并不十分講究,但干凈舒適。茶館有桌凳,有的還設一排竹躺椅??腿丝梢宰?,也可以躺著品。四川茶館里的行茶師傅便都有一手絕活,客人進門,在竹椅上一躺,伙計便大聲喊著打招呼,然后沖上茶來。
既然是在茶館喝茶,那么就一定會有茶藝表演的了。中國茶藝博大精深,比如閩南功夫茶,白族的三道茶等。四川茶藝主要還是體現在摻茶技巧上。茶幺師的斟茶技巧,是四川茶樓一道獨特的風景線。水柱臨空而降,瀉入茶碗,翻騰有聲;因為俗話說:“酒滿敬人,茶滿欺人”,須臾之間,嘎然而止,茶水是不能恰與碗口平齊的,碗外也無一滴水珠。這既是一門絕技,又是一種藝術的享受。舊時去茶館喝茶常能見到茶倌的這種表演,各種摻茶的姿勢還有各種好聽的名字,“蘇秦背劍”,“雙龍戲珠”,“魚躍龍門”,“武松打虎”……花樣繁多,似一招招武功絕活,不禁惹得看倌拍手連連叫好不絕。而在幺師摻茶完畢后,茶客應該在桌上用手指點叩兩下,以表示謝意。老茶館里一般都是用蓋碗茶具,就算不是用蓋碗的,那么假如茶客有事臨時要走,但辦完事后還會回來喝茶的話,都要在走時將碗蓋或杯蓋翻起放在椅子上,以示不要收茶。此等規矩至今也仍然如此。若是集體飲茶,你便會看到一場如“雜技小品”一般的沖茶表演。茶博士頓時托一大堆茶碗來陳列桌上,茶碗都是有蓋的。這時,茶師傅左手揭蓋,右手提壺,一手翻,一手沖,左右配合,紋絲不亂,而速度又快得驚人,甚至數十只杯,轉眼間翻蓋沖水即畢,桌上可以滴水不漏。這種行茶方法,既體現了我國茶文化中“精華均勻”的傳統,又表現出一種優美韻律和高超的技藝。川東人和川南人愛飲沱茶,這是一種緊壓茶,味濃烈,清香久,且對持久品飲以伴長談最相宜。沱茶經泡,一盅茶可以喝半天,有的人清晨喝到中午,臨走還吩咐“么師:把茶碗給我擱好,吃罷飯晌午我還來”。
以前,除了那些民間藝人外還有一些特殊的行當也要靠茶館維系。如掏耳朵的手藝人就是其中一類,別看這似一種簡單的活兒,他們手里一般有好幾樣工具,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作用,而所有這些工具只是為了一個服務對象──耳朵,要做到把該掏的掏掉,不能出血,更不能讓客人感到絲毫的不舒服,這就不是一門簡單的手藝了。而更有絕者,不僅掏耳朵,還會洗眼睛的絕技,這洗眼睛現在可能不是很多人清楚,其事就是用一種特制的小刀,將眼睛表面的東西刮掉,這是一種難見的技術,眼睛經這么洗過后,會感到很舒服,看東西也要清楚些。四川人喝茶不是十分講究的,而正所謂醉翁之意不在酒,那閑翁之意自是多半也不在茶。
四川,四周環山,天然閉塞,川民想了解全國形勢實在不易,茶館首先便突出了“傳播信息”的作用。四川人進茶館,不僅為飲茶,更是為獲得精神上的滿足,自己的新聞告訴別人,又從他人那里獲得更多的新聞與信息。川茶館的第一功能是“擺龍門陣”,一個大茶館便是個小社會。過去許多人一起床便進茶館,連洗臉都在茶館里。然后是品茶和早點,接下去便擺開了龍門陣。四川人口才好,腦子快,能言善辯,不論老友新知,一進茶館皆是談友,大事小事都能說個天方地圓,如云如霧。
在一些地方的茶館,你仍可看到很多老大爺圍坐在八仙桌旁,抽著葉子煙,喝著濃濃的綠茶或花茶,或獨自看報,或下棋打牌,或擺龍門陣,其狀也不失悠然。說到龍門陣,也就是聊天,拉拉東家長,扯扯西家短。不過,四川龍門陣,那是擺起來可以幾天幾夜都擺不完,象一條龍一樣,可以從頭說到尾,又從尾說到頭,它可以從三皇五帝一直聊到油鹽醬醋,也可以從不明飛行物一直說到牛頭馬面。它和北京人的侃大山差不多,但又具有獨特的地方色彩和濃郁的鄉土氣息,這主要是因為北京歷來是京都之所,政治中心,京味十足,因而倒不似成都這般離鄉土文化更近些,所以,同樣的休閑,相比之下,成都則是更具田園色彩一些,而同屬休閑城市的杭州,很多地方都相似,但婉約的江南文化使其則更近文人化風格。話說回來,說到這龍門陣就不得不說看報紙,大多數成都人除了愛喝茶,愛看報也是出了名。 看報紙最集中的地方莫過于茶館了。那么為什么成都人就這么愛看報呢?其實,這和四川盆地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古時四川交通極不發達,這就造成了信息的閉塞和遲緩,于是,四川人總想知道外面的事情,總想走出盆地去看看,所以發展到今天,在看報紙這一嗜好上這種傳統習慣表現得依舊那么淋漓盡致??磮蠹埦褪且粋€收集接受信息的過程,而看報紙的另一個功能也是為互相見面聊天時有些談資。特別是在茶館里,大家你來我往地擺龍門陣,除了談家長里短外,還可以就著報紙談剛看到消息,互相發表著自己的看法或是牢騷。因此,茶館不僅是一個打發閑時的去處,也是一個發泄的地方,人們把生活中的一些瑣碎在這里嘮叨,也把一些不快在這里浸泡,在漸漸淡掉的茶水中,心情也漸漸地舒暢起來,這大概也是很多川人愛呆在茶館的原因之一吧。
不少茶館還是文人活動場所。有些四川作家寫作專到茶館里,“鬧中取靜”沒有茶館便沒有靈感。臺灣女作家瓊瑤筆下的《幾度夕陽紅》中的重慶沙坪壩茶館,便是文化人經常聚會的地方。在那里,學生們可以吟詩、作畫、談心,成立什么“南北社”,比一般茶館多了些風雅氣氛。四川不僅大中城市茶館多,小的鎮邑也總有茶館。甚至鄉間場上也占有重要地位。逢“趕場“天,茶桌子一直擺到街沿上。在那里,你可以觀賞到川劇、四川清音、說唱,還有木偶戲等。這是民間文化活動場所。
一個成都人在茶館里泡著,除了老朋友聚會擺龍門陣閑耍之外,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不管你是哪等人都是可以在茶館繃一下的,北方話里意思就是──擺譜。到茶館里一坐:“堂倌──”,“來羅──啥事?”,“摻──茶”。如此種種,還有這等:“堂倌──”,堂倌一路小跑過來:“啥事?”,茶客不緊不慢地:“牙──簽”。當然,在現在的茶館里,這種茶客也是不多見的了,就象很多古舊的傳統一樣在歲月里淡出舞臺了。
茶館除了休閑之外,還是重要的社交場所。在舊社會,三教九流相聚在此,不同行業、各類社團在此了解行情、洽談生意、看貨交易;黑社會買賣槍支、鴉片也常在茶館進行;袍哥組織的“碼頭”也常設在茶館里。這些茶館大多還兼營飯館、旅店。“舵把子”關照過的朋友,每個茶館都會關照。一架滑竿抬來客人,只要在當門口桌子上一坐,茶館老板便認為是“袍哥大爺”,上前問聲好,恭恭敬敬獻上茶來。茶罷,還不收茶錢,說:“某大爺打了招呼,你哥子也是茶抬上的朋友,哪有收錢的道理?”
鄉民們有了糾紛,逢“場”時可以到茶館里去“講理”,由當地有勢力的保長、鄉外或袍哥大爺來“斷案”。舊社會的茶館還兼有調解社會糾紛的職能。親朋鄰里之間若出現了糾紛,雙方約定到某茶館“評理”。凡上茶館調解糾紛者,由雙方當事人出面,請當地頭面人物調解,雙方參加辯論的對手經過一番唇槍舌戰之后,由調解人仲裁。所謂“一張桌子四只腳,說得脫來走得脫”。如果雙方各有不是,則各付一半茶錢;如是一方理虧,則要認輸賠禮,包付茶錢。至于公道不公道,自有天知道。但它卻說明,川人看待茶館,起碼是有一些“公平”、“廉潔”內容。四川茶館的“政治”、“社會”功能似乎比其他地區更為突出。
無論過去還是現在,四川茶館的習俗也甚多:茶葉叫做“葉子”。茶碗中茶葉多稱作“飽”,反之則為“嗇”。飲茶叫作“吃茶”。把開水第一次沖進茶碗叫“發葉子”,再向茶碗內沖水則叫“摻茶”。如是討茶喝,因是別人喝過的茶,故稱為“加班茶”。每道茶只能飲一半,茶碗中所剩之茶水稱為“茶母子”。茶館中常有人“喊茶錢”,即某人走進茶館時,熟人便喊“茶錢我這里會了”。喊茶錢的人越多,來人的面子就越大。其要口稱“挨過,挨過”以致謝。
茶館的另一重要職能是作為社會文化娛樂場所的。晚上茶館設有川劇“玩友”坐唱,俗稱“打圍鼓”。另外,有些茶館設有四川揚琴、評書、清音、金錢板等演出活動。坐茶館的人可以邊飲茶,邊欣賞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曲藝節目。
在四川,民間主要生意買賣都是在茶館進行的。成都,有專門用來進行交易的茶館,在那里一般都設有雅座,有茶、有點心,還可以臨時叫菜設宴,談生意十分方便。舊時買官弄爵,也是在茶館里講價錢。至于鄉間茶館,更是生意人經常聚舍的地方。
四川茶館具有多功能性,集政治、經濟、文化功能為一體,大有為社會“拾遺補缺”的作用。雖然少了些德雅,但茶的文化社會功能卻得到充分體現,這是四川茶館文化的一大特點。
四川的茶館一直都極為興盛。不論是風景名勝之地,還是鬧市街巷之中,到處可看到富有地方色彩的民間茶館。這些茶館收費低廉,服務周到,顧客往往一杯香茗茶,一碟小吃,便可坐上半日。在與親友縱論暢談之中,巴蜀大地的茶文化也被體現得淋漓盡致。曾有東部地區的人來到成都,甚或不解地問:“怎么成都人能如此休閑,他們都沒有事可做嗎?”甚至認為“出川的川人吃苦耐勞,在川的川人悠閑自”。其實哪里是成都而已,可以說整個四川都是如此,這里的人不是成天沒事,應該說是很懂得生活,他們的生活其實也是忙忙碌碌的,只不過是在忙里知道如何偷得半日之閑,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樣的生活來放松自己。川人是很勤勞的,不管是做體力勞動的民工還是做腦力勞動的人才,他們遍布全國各地的各行各業,并且都作出了一定成績,都享有好評。所以,不能說留在四川的生活方式是種懶惰,其實,是一種休閑式的生活,這特別有助于平衡我們現代生活的快節奏格調。
由于城市高速地發展,現在在成都的街頭也少有原汁原味的老式茶館了,你只有走進那些更深一些的小巷里或許還能碰到這樣閑適的地方,至于看戲聽書,更是已不可能了,它們已由原來的隨處可見消失得沒了蹤影,只有到諸如順興茶館那樣稍有檔次的大茶樓里才可以得見一容了。
現今許多成都茶館兒和高中檔茶樓就是沿府南河分布的??梢娝拇ú桊^文化在高速經濟發展中并未沉淪相反逐漸成為高尚消費的主流。茶館除了賣茶,還賣糖果、香煙、瓜子、花生等小吃。還增加了打麻將、打牌、下棋、讀書看報、賞花賽鳥,以至于唱卡拉ok、看錄像節目等,內容愈來愈時髦、新穎,也更加高雅。但它作為民間傳統社交活動場地的功能始終沒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