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的習俗
發布時間:2024-09-22 點擊:50
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是我國傳統中秋佳節。歷法說農歷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稱“中秋”。每逢八月十五人們仰望夜空,看到較之其他月份的更圓、更皎潔的圓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他鄉的游子,也以此寄托自己的思鄉之情。因而,中秋節又稱“團圓節”。
“中秋”最早記載于《周禮》,其意為秋季的第二個月。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里面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自古關于中秋節的來源有兩種說法。
其一,與農業生產相關。“秋”字的含義是:“莊稼成熟曰秋。”農歷八月,各種農作物逐漸成熟,農民們為表達因豐收喜悅的心情,便以八月十五這天作為節日進行慶祝。因為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稱“中秋節”。
其二,《禮記》有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因而早在春秋時代,帝王有祭月、拜月的活動。后來達官貴人和文人學士也相繼效仿,漸漸傳到民間。形成舉國歡慶的節日。
相傳后羿射日成功,拯救了人民,獲得王母娘娘所賜兩顆仙丹。如若服一顆就會長生不老,兩顆就會即刻升仙。后羿大喜,想與自己的愛妻——美麗善良的嫦娥——一同服用。
后羿把仙丹交給嫦娥,讓她先珍藏起來,以擇良辰吉日,沐浴更衣再一同服用。然而此事,被后羿的手下蓬蒙所知,趁一日后羿不在家,就持劍闖人女眷居所,逼嫦娥把仙丹拿出來,嫦娥自知自己不是蓬蒙的對手,趁其不備,把仙丹全部吞人腹中。嫦娥吞下仙丹,身子馬上飄離地面、沖出窗口,向天空飛去。由于嫦娥牽掛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神仙。
后羿回來不見愛妻,得知因果,傷心欲絕的他仰望夜空,呼喚愛妻的名字。朦朧中他發現,今天的月亮格外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后羿思妻心切,便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后花園里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里眷戀著自己的嫦娥。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并逐漸演化出眾多中秋節的習俗。
中秋節的習俗-賞月
我國自古就有中秋節賞月的習俗。《禮記》中記載有“秋暮夕月”,夕月即祭拜月神。人們在大香案上擺上月餅、西瓜、蘋果、李子、葡萄等時令水果,等月亮掛到半空時便開始祭拜。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宋代,中秋賞月之風更加盛行。《東京夢華錄》記載:“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京城所有的店家、酒樓在這一天都要重新裝飾門面,牌樓上扎綢掛彩,出售新鮮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熱鬧非凡,百姓們大多登上樓臺。一些富戶人家在自已的樓臺亭閣上賞月,并擺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團圓子女,共同賞月敘談。
中秋節習俗-吃月餅
吃月餅是中秋節的習俗,中秋節秋高氣爽,月亮最圓,全家團聚——“人月共圓”。正是這種人們希望團聚的愿望,因而形成了中秋節吃月餅的風俗。《帝京景物略》記載:“八月十五日,其餅必圓……其有婦歸寧者,時日必返夫家,乃團圓節也。”明人田汝成在其《西湖游覽志余》中則把中秋與月餅直接聯系起來:“八月十五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贈),取團圓之意。”月餅象征著團圓,是中秋佳節必食之佳品。
中秋月餅是誰發明的?我國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在民間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的風俗。月餅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祭品。據史料記載,早在三千年前的殷周時代,江浙一帶就有一種紀念太師聞仲的“太師餅”,此乃我國月餅的“祖宗”。漢代張騫出使西域后,引進了芝麻、胡桃,為月餅的制作增加了輔料,這時便出現了以胡(核)桃仁為餡的圓形餅,名叫“胡餅”。唐代,民間已有從事生產的餅師,京城長安也開始出現糕餅鋪。據傳,有一年中秋明月之夜,唐明皇和楊貴妃賞月吃胡餅時,唐明皇嫌“胡餅”的名字不好聽,楊貴妃仰望皎潔的明月,心潮澎湃,脫口而出:“月餅。”從此,“月餅”的名稱就逐漸流傳開來。
北宋皇家中秋節喜歡吃一種“宮餅”,民間俗稱為“小餅”、“月團”。宋代詩人蘇東坡詩:“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酥是酥油,飴即飴糖),說明當時的月餅制作已經比較考究,味道甜脆,香美可口。元代,民族矛盾空前激化。民間傳說,元末朝廷為鞏固統治地位,不準民間私藏鐵器,規定十家合用一把菜刀,高郵人張士誠暗中串聯,在月餅里夾著小字條,約定起義時間:“八月十五殺元兵,家家戶戶齊動手。”派人四面秘密傳遞,以此蒙蔽了搜查的元軍,起義得以成功,后來終于把元朝推翻。
小小月餅也記錄了古代人民反抗民族壓迫斗爭的光輝歷程。明清時代,中秋吃月餅在民間廣為流傳。清朝詩人楊光輔寫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可見,此時的月餅和現在已頗為相近了。月餅花樣翻新,品種增多,質量有很大提高。民國時期,廣式月餅最為有名。1927年出版的《民俗》周刊第32期載,中秋展出月餅80余種,多為廣式。極為名貴的有唐皇燕月、七星伴月、西施酥月。月餅發展到今天,品種更加繁多,風味因地各異。已告別中秋節日食品單一的功能,逐漸演變成四季皆可食用的美昧糕點。其中,京式、蘇式、廣式、寧式、潮式等月餅廣為各地的人們所喜愛。近年來,媒體不斷有披露,一些月餅生產廠家,專門制作了一批造型別致的“超級月餅”、“天價月餅”,包裝極為精致,標價幾千元、上萬元不等。這哪是在品嘗月餅,而是在吃“派頭”,月餅本身所固有的文化含義被歪曲、異化,變成一種畸形的消費形式,很不正常。
自古人們把月餅當做吉祥、團圓的象征。每逢中秋,皓月當空,合家團聚,品餅賞月,盡享天倫之樂。
月餅又稱胡餅、宮餅、小餅、月團、團圓餅,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流傳下來就形成了中秋吃月餅的習俗。月餅傳說起源于唐初。唐高祖李淵與群臣歡度中秋節時,興高采烈地手持吐番商人所獻的裝飾華美的圓餅,指著天上明亮的圓月,高聲笑道:“應將圓餅邀蟾賒 。”隨即把圓餅分給群臣,同慶歡樂。
唐代稱月餅為圓餅,南宋周密《武林舊事》與吳自牧《夢粱錄》中曾出現過月餅的記載。當時/、月十五吃月餅極為普遍,有高超的制作月餅的技術。清代月餅的品種、質量都有新的發展,餡好、味鮮、形美,餅面上印有“嫦娥奔月”、“三潭印月”以及福、祿、壽、喜圖案。現在全國各地因地區不同和用料、調味、形狀的差別,形成不同風格的品種。主要品種有京式、蘇式、廣式、潮式、滇式多種。其餡更是種類繁多,甜、咸、葷、素各有特點,色香味俱佳。
中秋節習俗-打糍粑
和吃月餅相類似,中秋節打糍粑也是中秋節的習俗。
月餅是圓形,象征團圓;糍粑也是圓形,意味著團圓、團聚,因為是極富粘性的糯米做成,所以象征把大家粘在一起,永不分離。月餅是饋贈佳品,糍粑也是饋贈禮品。
所不同者,吃月餅的范圍是全國性的,而打糍粑的習俗主要分布在長江流域稻作地區,特別是四川、重慶、湖北、湖南一帶。有民諺說:“中秋不打粑,婆娘兒女不歸家。”
(《武隆縣志》)打糍粑,就是舂糍粑、搗糍粑,其制作并不復雜。據《墊江縣志》記載:中秋節這天,“民間家家戶戶早上糯米蒸熟后,用木棒在碓窩內舂融,做成糍粑,拌糖或黃豆面食之。”其具體程序是:浸泡糯米——蒸熟糯米——倒人石碓搗細——團成糍粑(撲上炒黃豆粉)。
打糍粑是中秋節的高潮。常常是節日的佳肴美酒都擺上了餐桌,就等這最后一道糍粑大餐。正當一家老小圍在石碓窩旁“看熱鬧”時,大嫂子將蒸好的熱騰騰的糯米端過來,倒入石碓,早已手持碓棒(糍粑棒)的兩位大力士你來我往,有節奏地打起糍粑來,既舂又搗,既揉又扯,從幾十次到幾百次,不禁哼起了“嘿!嘿!”的號子聲,一時間,大力士大汗淋漓,旁觀者繼續鼓勵,有時也來打幾下。在全家的熱心關照下,糍粑終于擺上餐桌,吃起了中秋團圓飯。三峽庫區的涪陵農村,傳唱著這樣的童謠:鴉雀尾巴沙(張開),喜到主人家;紅糖泡米子(爆米花),白糖蘸糍粑。
中秋佳節,秋收大忙季節已經過去,家家置辦佳肴美酒,打糍粑,推豆花,煮臘肉,喜慶豐收,短暫休整,一家人團團圓圓,和和美美,談笑風生,其樂融融。
八月十五打糍粑,必用新糯米制作,含有享受豐收成果之意,過去也要在供月、祭祖之后才能食用,稱為“報秋”。食用時須讓席上長輩或家中老人首先嘗鮮。農村男女訂婚,女家必打兩個大糍粑,做工特別精細講究,還要貼上兩個大紅喜字,表示把新女婿牢牢粘住,圓圓滿滿配一對。
除中秋打糍粑外,長江中上游和烏江流域的農村男女訂婚、孩子滿月時,往往也打糍粑、送糍粑。
中秋節習俗-賞桂花
八月中秋月圓時,正是丹桂飄香的季節。因此,唐宋之時,中秋節除賞月外,還有賞桂這一中秋節的習俗。
正如韓養民的《中國古代節日風俗》所說:“對月遙想月中桂,縱目欣賞人間桂,再聯想吳剛伐桂、月中桂子落人人間的傳說,更能激發起詩人的靈感,增添節日情趣。”
古人多有詩句描述中秋節月下賞桂的習俗。正如初唐詩人宋之問(656-712)的“桂子中天落,天香云外飄”(《靈隱寺》);宋代詩人虞儔的“芙蓉泣露坡頭見,桂子飄香月下聞”(《有懷漢老弟》)。這些詩句寫出了桂子飄香,月下賞桂的情景。唐代詩人李嶠(644—713)的《桂》寫道:
“未植銀宮里,寧移玉殿幽。枝生無限月,花滿自然秋。
俠客條為馬,仙人葉作舟。愿君期道術,攀折可淹留。”
此詩寫出了月下桂花婆娑搖曳之姿,以及對桂花的無限愛戀之情。
中秋節習俗-賞燈
在南宋時,就有中秋節賞燈的習俗。
據《武林舊事》說,中秋節時,浙江放羊皮小水燈數十萬盞,漂浮在水面上,宛若群星燦爛,引眾人駐足觀望,成為當時的一大勝景。各地街市到處明燈高懸,慶祝中秋。
廣州等地中秋節要“樹中秋”。各家在節前用竹條扎燈籠,上糊彩紙,做成果品燈、鳥獸燈、魚蟲燈、宇燈等。到中秋夜將歲燈懸掛于高罕上或樹于瓦檐露臺上,叫“樹中秋”。
南方在中秋這日必玩花燈。花燈包括各種各式的彩燈,如刨花燈、稻草燈、魚鱗燈、谷殼燈、瓜子燈及鳥獸花樹燈。廣西南寧除了用竹紙扎各式花燈讓jl童玩耍外,還有很樸素的柏子燈、南瓜燈、橘子燈。所謂袖子燈,是將袖子掏空,畫出圖案,穿上繩子,在里面點上蠟燭就可以了。南瓜燈、橘子燈也是將瓤掏出后制作而成的。這些燈外表樸素而制作簡易,很受歡迎。而在廣州、香港的小孩在家長協助下,用竹紙扎成兔子燈、楊桃燈或正方形的燈,橫掛在短桿中,再豎到高桿上,高掛起來,彩光閃耀,為中秋喜添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