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主力南征,版納成為茶葉重要產區(探秘云南三千年茶史之三)
發布時間:2024-09-16 點擊:81
傣族主力南征,版納成為茶葉重要產區
雖然濮越早在兩千多年前就建立了哀牢國,后改為永昌郡。但是直到公元7世紀之前,濮越是個尷尬的存在,北有中原王朝的壓迫,南有強大的吉蔑人,濮越人主要稱雄于永昌郡中部,北部是氐羌與漢人說了算,南部吉蔑人說了算。雖然有不少濮越人遷居永昌郡南部——臨滄中南部、普洱中南部、西雙版納等地,但他們要依附當地強大的吉蔑人來生存。
公元七世紀起,濮越人中的傣族開始崛起,連帶跟隨其千年之久的小弟——布朗、佤、德昂之先民也受益。濮越人主力從永昌郡中部南下,征服永昌郡南部的吉蔑人。吉蔑人這個本地人(本人)要不戰敗南逃,要不融入濮越群體,這樣一來濮越人真正成為了版納、臨滄、普洱的主人。
因此,七世紀是濮人種茶的一個重要分水嶺,之前是瀾滄江中游為濮人種茶的核心區。之后茶葉種植文明隨傣族主力南征而擴張到瀾滄江下游,也就是版納一帶。
這樣一來,唐代的《蠻書》所說的,“茶出銀生城界諸山”就好解釋了。為什么不是西雙版納,而是景東及其周邊產銀生茶?因為在唐代,云南茶葉種植的核心地帶在瀾滄江中游,并開始向下游轉移。其南下步伐,跟傣族征服吉蔑人的節奏一致。從轉移,到形成主產區,需要時間,唐代可能是版納茶的醞釀時期,到了宋元才真正成為主產區之一。唐人樊綽寫《蠻書》的時候,銀生茶的核心產區還在瀾滄江中游的景東一帶,版納茶處于發展的初期,不夠有名。
七世紀起,傣族從瀾滄江中游南下,征服了強大的吉蔑人,通過兩三百年的擴張,到了南詔滅亡,大理國興起的公元十世紀,傣族控制了保山、景東以下,乃至泰國北部、緬甸北部、老撾中北部、越南西北部之廣大地區,形成了以德宏、緬甸撣邦高原為中心的西部,以泰國清萊、清邁為核心的南部,兩大傣泰老撣民族集團。版納、普洱南部屬于南部傣族集團(大集團),臨滄、德宏、保山屬于西部傣族集團(大集團),普洱北部、元江,屬于靠內地的景東傣族集團(小集團)。由傣族統治的重心可以看到,已經西移、南移。西移催生了強大的麓川王國(統治中心在德宏瑞麗),南移誕生素可泰王國(泰國中部)、景邁王國(即八百媳婦國,泰北、緬甸景棟)、勐泐王國(西雙版納)、勐老王國(老撾)。
隨著勐泐傣族王國的建立,瀾滄江下游的社會經濟文化得到長足發展。其也將正在由瀾滄江中游向下游轉移的濮人種茶事業,推向了新高度。通過宋元的醞釀,到了明代,云南茶產業由唐宋的銀生茶時間,終于進入了明清的普洱茶時間,瀾滄江下游也于明代取代了瀾滄江中游,成為云南茶的核心產區。(全文閱讀敬請點擊《白馬非馬:云南茶史 | 從“人類走出非洲”談起》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