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易安居茶室辦古琴名茶品鑒會
發布時間:2024-09-13 點擊:104
7月14日,海都茶友將在省古琴協會會長、福建藝術職業學院古琴研究中心名譽主任客座教授張俊波的引領下,在風景如畫的易安居古堞斜陽茶室,攜琴而來,帶茶而至,一曲《平沙落雁》、一盞武夷巖茶,一起進行一場古琴與茶的對話。
《茶經》中云:“茶者,發乎神農氏,聞于魯周公。”百姓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中的茶,歷史悠久,自古以來無論尋常百姓或文人雅士,都要用茶來滌蕩心靈放松心情。
而先秦時期俞伯牙為鐘子期奏一曲《高山流水》覓得一生知音的佳話,也讓古琴這個傳承中國古代音樂風貌最多的樂器,逐漸成為現代人修身養性的選擇。
茶與古琴,這兩個同樣具備深厚文化底蘊的瑰寶,它們的相通之處不勝枚舉。
除了《茶經》的文字記載外,在浙江余姚田螺山遺址曾出土六千年前的古茶樹,這足以證明茶的歷史非常久遠,甚至是在人類文明開始前就已經存在。
而古琴,古稱瑤琴、玉琴、七弦琴,是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在孔子時期就已盛行,有文字可考歷史已有四千余年,據《史記》載,古琴的出現不晚于堯舜時期。
作為中國最古老的現存的彈撥樂器之一,古琴在孔子時期就已盛行。古琴的意義不單單是樂器而已,其歷來被文人、士大夫視為修養身心的必習之物。
中國茶道講究“和、靜、怡、真”。“和”是中國這茶道哲學思想的核心,是茶道的靈魂;“靜”是中國茶道修習的不二法門;“怡”是中國茶道修習實踐中的心靈感受;“真”是中國茶道終極追求人們通過茶來尋找生命的真諦,達到從容淡雅、淡泊世事的處世之態。
古琴講究“清、正、平、和”,其音樂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風傲骨、超凡脫俗的處世心態,吹簫撫琴、吟詩作畫、登高遠游、撫琴品茗成為文人士大夫生活的生動寫照。
先秦俞伯牙為鐘子期奏一曲《高山流水》覓得一生知音,西漢司馬相如為卓文君奏一曲《鳳求凰》贏得一世姻緣的歷史佳話,也讓古琴這一傳承中國古代音樂風貌最多的樂器,在現下也進入都市人修身養性的視野。
琴茶同韻
琴與茶很類似,談論琴離不開操琴技藝,談論茶道離不開煎茶技藝。
操琴也稱作操縵、撫琴、弄琴、鼓琴、彈琴、御琴等,是歷代文人雅士用于修身養性甚至體悟至道的“明德之器”。
歷代琴家都十分重視操琴技藝,操琴技藝最主要的就是指法和手勢——左手的“吟、揉、綽、注”和右手的“抹、挑、勾、剔”等,其他相關指法都是在此基礎上組合變化而來的。
茶,古稱荼,煎茶也稱煮茶、烹茶、點茶、瀹茶、泡茶、沏茶等。煎茶技藝可以簡單理解為茶葉沖泡及品飲技藝。雖然只是一門“技藝”,但也是實踐茶道精神的基礎,因為“藝可載道”。
作為茶人,首先要修習煎茶技藝,諸凡汲水、備器、煎水、滌器、備茶、瀹茶、奉茶、飲茶等,都要認真對待,不可粗疏懈怠,日久天長,自然能功夫純熟,心手相應,也就會與“道”相合了。
琴講求“琴韻”,所謂的“音從意轉,意先乎音”、“得之弦外者”,講的都是琴韻。心正才能意正,意正才能聲正。茶也講求“茶韻”,韻是品飲茶湯時所得到的特殊感受,稱為“茶韻”,如品飲鐵觀音的“觀音韻”、品飲武夷巖茶的“巖韻”等。
韻,是琴和茶共同擁有的特征,可名之為“琴茶同韻”。來源:海峽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