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斗茶歌》茶詩佳作賞析
發(fā)布時間:2024-09-13 點(diǎn)擊:59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蘇州吳縣(今屬江蘇)人。大中祥符八年(1015)進(jìn)士。累官龍圖閣直學(xué)士經(jīng)略陜西副使,參知政事。北宋政治家、軍事家、文學(xué)家。
【斗茶歌】
年年春自東南來,建溪先暖冰微開。
溪邊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從古栽。
新雷昨夜發(fā)何處,家家嬉笑穿云去。
露芽錯落一番榮,綴玉含珠散嘉樹。
終朝采掇未盈襜,唯求精粹不敢貪。
研膏焙乳有雅制,方中圭兮圓中蟾。
北苑將期獻(xiàn)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
鼎磨云外首山銅,瓶攜江上中泠水。
黃金碾畔綠塵飛,紫玉甌心雪濤起。
斗余味兮輕醍醐,斗余香兮薄蘭芷。
其間品第胡能欺,十目視而十手指。
勝若登仙不可攀,輸同降將無窮恥。
于嗟天產(chǎn)石上英,論功不愧階前蓂。
眾人之濁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
屈原試與招魂魄,劉伶卻得聞雷霆。
盧仝敢不歌,陸羽須作經(jīng)。
森然萬象中,焉知無茶星。
商山丈人休茹芝,首陽先生休采薇。
長安酒價減千萬,成都藥市無光輝。
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風(fēng)飛。
君莫羨花間女郎只斗草,贏得珠璣滿斗歸。
【詳解】
范喜飲茶,友人章岷送來一首茶歌,他欣然命筆,和詩一首,題為《和章岷從事斗茶歌》,世稱《斗茶歌》,即上面此詩。該詩以生動形象的語言,寫出了建溪奇茗冠天下的由來,揭示了斗茶的起因和斗茶時大家如何在煮茶用水的選擇及茶味、茶香爭奇斗美的情景,還淋漓盡致地贊美了茶的奇妙功效。
這首《斗茶歌》在歷史上有很高的評價,如《詩林廣記》引《藝苑雌黃》說:“玉川子有《謝孟諫議惠茶歌》,范希文亦有《斗茶歌》,此兩篇皆佳作也,殆未可以優(yōu)劣論。”
北宋大書法家蔡襄,對茶鐘愛有加,并撰有一部《茶錄》,對茶研究得頗為深入。蔡和范是好友。據(jù)說,此詩中有兩句,開始范是這樣寫的:“黃金碾畔綠塵飛,紫玉甌心翠濤起。”蔡看后十分認(rèn)真地對范解釋說,茶以白色為上品,沖泡后以青白色為最。且詩中“綠”與“翠”兩字意思重復(fù),是否將“綠”字改為“玉”字,將“翠”字改為“雪”字(一說改為“素”字)。范采納了蔡的意見,這一改動極其符合茶的實(shí)際情況,一時傳為佳話。
斗茶,又稱“茗戰(zhàn)”,是古人用以評比茶葉質(zhì)量的一個詞匯,有如現(xiàn)在的評比活動。蔡襄《茶錄》中談斗茶,先斗色,再斗湯。宋代用的是一種半發(fā)酵的膏餅茶,飲用時,需先碾成粉末,用沸水點(diǎn)注,并用竹箸攪和調(diào)理,茶湯上即浮起一層沫,以白沫為勝。黃庭堅(jiān)《雙井茶送子瞻》詩云:“我家江南摘云腴,落磑霏霏雪不如。”蘇軾《黃魯直以詩饋雙井茶次韻為謝》詩云:“磨成不敢付僮仆,自看雪湯生璣珠。”都是講這種茶湯白沫。
詩中所云“溪邊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自古栽”的武夷茶,是產(chǎn)于武夷山(今福建崇安縣境內(nèi))一帶茶葉的總稱。《梅花草堂筆談》載:“武夷諸峰,皆拔立不攝,多產(chǎn)茶。”由于產(chǎn)茶地的不同,所產(chǎn)茶亦有差異,“接筍峰上,大黃次之,幔亭又次之”,但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diǎn),即陸羽《茶經(jīng)》中所認(rèn)為的茶樹生長的最佳環(huán)境——“生爛石”間,故又統(tǒng)稱武夷巖茶。武夷山巖多,可謂巖巖有茶,茶樹即生長在巖縫中,主要品種有“武夷水仙”、“武夷奇種”。武夷茶歷史悠久,但較北苑茶為晚。據(jù)《閔小記》載,在宋代以前,人們提到建州貢茶時,但知有北苑茶,不知有武夷茶。“至元代設(shè)茶場于武夷后,遂與北苑并稱”。至明代,情況已有根本改變,“但知有武夷,不知有北苑矣”。自此以后,武夷茶作為貢茶經(jīng)久不絕,而且“不脛而行銷四方”。此詩作于武夷茶尚未享有盛名之前,可見范仲淹有獨(dú)到的眼光,是品茶的高手。武夷茶是我國青茶類中的主要代表,采制獨(dú)特,要求外形肥壯勻整,緊結(jié)卷曲,色澤光潤,葉背起蛙狀。顏色青翠、砂綠、密黃,葉底葉緣朱紅或起紅點(diǎn),中央呈淺綠色。制法分曬青、晾青、做青、殺青、揉捻、復(fù)炒、復(fù)揉、毛火、扇簸、攤涼、揀剔、復(fù)焙、燉烘十三道工序,極為講究,故《歸田瑣記》曾云:“武夷焙茶法,實(shí)甲天下。”品飲武夷名茶,香氣馥郁,滋味濃醇,鮮滑回甘,具特殊的“巖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