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樓與文化“聯姻”,汕頭茶樓能否更具文化味?
發布時間:2024-09-10 點擊:72
印象中上茶樓是廣州人的一種生活習慣,一壺菊普茶、幾樣小早點,或親朋相約、或獨坐看報,享用早上的美妙光陰,繪就一幅城市閑適生活的詩情畫卷。
相形之下,汕頭人對閑適生活的追求可謂“全方位”,那就是不管何時、走到哪兒都能喝茶。從曾經的紅泥小爐到現在的電磁爐,一套不變的茶盤家伙演繹出潮汕工夫茶的精妙神奇。地域文化的不同,似乎使茶樓無法成為我們日常生活必需的選項。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兼具休閑、商務、文化等功能的大小茶樓也漸漸在汕頭遍地開花。與廣州人的嘆早茶截然相反,汕頭茶樓生意最火的時間在夜晚;與廣州茶樓的中老年消費群體不同,汕頭茶樓的顧客多為年輕人。上茶樓“食茶”、“鋸弦”、“讠亞冇”(潮汕話喝茶聊天的意思),是汕頭人夜生活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且茶樓相對高雅的環境,也很適合人們安排各種社交活動;特殊是“禁酒令”施行后,商務洽談、政經交流等,各界人士談事情、“口皮數”(潮汕話做買賣的意思)更喜歡到茶樓來進行,這一點從汕頭茶樓的包廂設置、環境裝修及空間私密性等方面可窺一斑。
茶樓功能的演化,折射出社會生活的發展變化,也表現了精明商家對商機的精確把握。但浮華喧囂的背后,我們也發現,汕頭茶樓的文化功能被弱化,甚至吞沒了。或從另外一個角度講,汕頭茶樓還沒有構成自己的文化特征。
這些可以從茶樓運營的軟、硬件等各方面察看、了解到。比方運營品類的蕪雜,假如客人需求,可在茶樓喝酒、用餐,這里儼然成了餐廳。有點舍本逐末甚至令人啼笑皆非的是,由于大部分茶樓供應的茶葉品類較少、質量不高,而且價格挺貴,老茶客們只得自帶好茶,而在茶樓選擇最低消費,等于是借用其場地罷了。又如泡茶的用具,潮汕工夫茶所講究的火、水、杯、罐等,在這里都簡化、異化、變形了。再如茶藝表演,絕大大部分茶樓并無此項效勞,有的屈指可數且為天價消費,所演示的又混雜福建、臺灣茶道,正宗潮汕工夫茶藝表演難覓蹤影。
凡此種種,都顯示日前汕頭大大部分茶樓還無法擔起傳承潮汕工夫茶文化并將其發揮光大的重擔;這也是汕頭還沒有一家茶樓能作為旅游定點單位接待國內外來賓的緣由之一。
令人稍感撫慰的是,業內有識之士已意識到,讓茶樓與文化“聯姻”,更能助力運營發展。其實汕頭茶樓比廣州茶樓有更普遍的文化基礎,可以發掘的文化內涵愈加深沉;要將博大精深的潮汕工夫茶文化從民間推向市場,茶樓是個重要平臺。讓茶館更有文化味,經過茶樓展示潮汕工夫茶的神韻,是業界的責任,也是市民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