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悠市場的明前茶
發布時間:2024-09-07 點擊:81
近年來,明前茶炒作年年升溫,價格也跟著年年攀升。今年優質明前龍井茶一斤的價格達到了3、4萬人民幣,真可謂「明前茶,貴如金」。由于市場的炒作,消費者對綠茶已經形成了很固定的觀念:只有明前的茶才是好的,才是有身價的,明后茶等同于低價劣質。用綠茶送禮,明后的茶是送不出手的,禮盒包裝上必須清楚表明「明前茶」。
然而,內行人都知道,「明前」只是一個節氣、時間概念,明前、明后和綠茶的質量并不能完全劃等號。由于地理環境、氣候條件以及茶樹品種的差異,明前出產的茶并不等于都是好茶,明后的茶也不等于都劣于明前。就自然和歷史形成的條件來說,所謂明前好茶,實際上指的是長江下游江南地區明前所出產的綠茶,并且這個地區也不是所有樹種都能在明前發芽。所以從嚴格意義上來說,如果非要把「明前茶」等同于好茶,那么這明前茶只能是出自于江南地區在清明前采摘加工的綠茶。其他地區如福建、廣東平原地帶以及海南的氣候比江南更溫暖,明前茶出得更早,而這些地區的明前茶與江南明前茶不可同日而語,因為它們的樹種、土壤、氣候以及海拔高度是完全不同的。
所以,明前茶等同于好茶,最初就是和江南茶區緊密聯系在一起的,而這個地區也正是歷代的貢茶區。據史料記載,浙江長興、安徽廣德和江蘇宜興古屬陽羨之地,所產的「陽羨紫筍」,是唐代的貢茶。每年清明前夕,為了趕上皇帝的「清明宴」驛騎日夜兼程,一天四百里,十天就到達長安。「清明宴」是唐代皇帝用來祭祖和招待群臣的,為此盛宴,每年立春后當地便增調3萬工役,滿山找茶,有時整日采不到一把茶葉。唐代的茶葉制法和現在不同,在陽羨所采的茶,并不是芽葉,而是呈筍狀的芽胞。
清代乾隆認為清明時節采制的西湖龍井是最佳上品,他所封的18棵御茶樹,每年所產的明前茶不到一斤,采制標準極為嚴格。需在清晨太陽沒有出來之前采摘,因為此時的茶葉受露水的滋潤,茶芽肥嫩。采摘的手法要用「凌露采」,茶葉只能用指甲掐斷不得用手指,茶芽大小必須符合定制。
數量稀少,質量優良,皇家專用,「明前茶」遂成為民間向往的珍稀茶品。
隨著明前茶這個概念的流行,一般消費者只知道明前茶是好茶,不知道這個概念是和特點地域相聯系的。
為了滿足人們對明前茶的向往,同時獲得巨大的利潤,茶商們把「明前茶」這個概念偷換成「只要明前出產的茶都是好茶」,使得明前茶和明后茶在價格上有了十倍甚至百倍的差異。巨大的價格落差,又推動了江南茶區從種植、加工到銷售的整個產業鏈片面追求明前。
追求明前出茶的手段:一是改造樹種。江南一地土生土長的茶樹品種,清明之后才會出芽的中生和晚生種居多,以雜交的早生品種替代土生品種便成為時下趨勢。這種做法使得「明前茶」面臨著南橘北枳的尷尬。不同環境成長的茶樹質量不同,適合制作的茶葉類型不同,制作的工藝也不同。福建北部的福鼎大白茶和云南大葉種雜交之后生成的新品種被廣泛種植于長江下游一帶。福鼎大白是生產白茶的優良樹種,云南大葉種是中國著名的茶樹良種,在當地生產的是滇綠、滇紅和普洱,自有獨特的風格。這些雜交品種所制成的「明前茶」,名分有了,原有的優良質量卻幾無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