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解武夷巖茶焙火
發布時間:2024-09-03 點擊:67
武夷巖茶的精制工藝中包括揀剔、分篩、風選和焙火等四個工藝,其中以焙火工藝最為關鍵,技術性最強(哪個工藝最關鍵?)。
焙火工藝是形成武夷巖茶特有茶香和韻味的關鍵工藝。經過熱力烘焙后,1、可以使茶葉外形逐漸緊結,水分也慢慢消散而干燥,2、讓茶在保存中較慢氧化,使其易于保存(物理反應),3、其中利用焙火的火候可以改善茶葉的香氣、滋味,去除菁臭味及減輕澀味,使茶湯芳香甘潤。從而達到:用火的力量改變(善)茶的本質,提高質量(化學反應)。
所謂焙火程度(火功):是指在烘焙時間的長短及溫度高低綜合在一起,相互聯系作用而形成。其火功高低,主要還看茶湯和葉底的表現。一般而言,a、60度至90度,適合焙制清香型口味巖茶,b、80度-120度適用焙制烤香型巖茶,c、100度以上適用茶葉變味,有雜味,含水量高焙制碳香型巖茶。
烘焙方式:目前,武夷巖茶的烘焙方式有數種,如用1、炭焙,2、焙茶機、3、電焙籠等。
傳統木炭烘焙法:
將一定量的茶葉放置于竹焙籠內烘焙。利用燃燒木炭發熱方式而產生的熱度,長時間烘焙。其操作過程繁復,包括炭焙起火、燃燒、覆灰、溫度控制等幾個步驟,將茶葉裝滿八成,烘溫為60-120度,全程為2-10小時不等,視需要而定,最長的需十幾個小時。前1小時左右不加蓋,而后可采用半加蓋和全加蓋等方式烘焙。并根據采用的烘焙溫度而間隔不同的時間翻動焙籠內的茶葉,增加茶葉的受熱面積,達到平均受熱,切記防止溫度過高而破壞茶葉表皮。
炭焙的技術主要全靠“經驗”。從炭焙技術上來說,很多的焙茶師傅的做法不盡相同,其操作技術復雜多變,1、受市場消費需求,2、茶葉品種,3、毛茶情況,4、溫度,5、時間等多方面因素影響。
而武夷巖茶炭焙是令人矚目的傳統烘焙技術。炭焙茶是焙茶的最高技術,其操作過程包括1、起火、2、燃燒、3、覆灰、4、溫度控制等四道工序。
炭焙,其技術耗時費力,且需專業性和豐富的實踐經驗,技術要求非常高,而且是很難控制的茶葉烘焙方式。但是炭焙可以形成武夷巖茶的獨特的茶湯和口感風韻,令人一飲難忘,許多人為之傾倒。
所以傳統的木炭烘焙工藝,可以說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無形文化遺產,真正有生命力和潛力。其技術需要豐富的實踐經驗來完成和逐步完善。
炭焙的幾個優點,風味獨特,茶湯上面會很亮麗,像涂有一層茶油。茶湯勁道連綿,后勁足。茶底有韌性好,不易斷。
烘焙機(烘箱或烤箱)烘茶:
焙茶機烘焙系利用電熱絲加熱靠熱風傳導進行烘焙,基本上其傳熱方式完全屬于傳導加熱。將茶葉平均放置于機器內各層的架子里,利用定時、定溫的方式來焙茶。1、大型焙茶機內分15層,每層可放置茶葉2公斤,溫度調節分為a、高中檔70~80度;b、中低檔茶95~105度。焙茶時間4~6小時(c、需重火可將溫度提高至120度左右)。電器焙火機的溫度、時間調節,都是自動控制式,茶葉不用翻拌,工作簡便,故目前廠家多采用這種方法。
焙茶機烘焙優點是:
1.機具發展成熟及量產化,具多種規格、型式可選擇。
2.溫度控制最為準確,正負溫差很少超出5℃。
3.操作容易,且省時省力,烘焙容量和效率高。
4.不需專業操作技術。
缺點是所烘焙的茶葉,貯藏性亦相對較差。其質量略遜于炭焙或電焙籠。
電焙籠烘焙:
電焙籠烘焙系由早期炭焙延伸而來,唯熱源改為電熱絲加熱,與焙茶機(烘箱)相比較,兩者俱為傳導方式加熱。
將焙籠放置在一個類似電磁爐的加熱器上,利用電爐所產生的電熱能,經過加溫來調節溫度。其余的步驟與木炭烘焙方式相同。同樣是必須隨時翻動焙籠內的茶葉,使茶葉受熱平均。
因其體積小,不占空間,移動方便,適合不同的場所。比較適合小型茶行,茶樓使用。
電焙籠式焙茶確實改正了木炭烘焙過程中的很多缺點,如時間、溫度、定溫等問題,節省了不少時間。
但也有一些缺點:仍無法將茶葉完全地烘焙,(這種方式很容易造成茶條外表受熱而茶條深處不易受熱,烘焙力度不如傳統碳焙)焙籠不是半封閉的機具,所以在焙茶時,每片茶葉的受熱度均不同,無法完全烘焙。效果不如傳統碳焙。
說明:
1、木炭烘焙法
利用燃燒木炭發熱方式而產生的熱度,將一定量的茶葉放置于焙籠內烘焙,并必需隨時翻動焙籠內的茶葉,增加茶葉的受熱面積,達到平均受熱,并且防止溫度過高而破壞茶葉表皮。以前的時代,電子機器尚未發達時,都是利用木炭來焙茶,而炭焙的技術完全是以「經驗」累積來的,在烘焙茶葉的過程中,如:時間、溫度、定溫等問題都難以控制,因長時間碳焙稍有不慎易釀成火災,也不符合經濟效益。
木炭烘焙有一個優點,在燃燒木炭過程中會產生碳酸成份,茶葉吸收之后,碳酸便能夠軟化水質,只適合烘焙中火或比較熟的茶葉。
缺點:
1、若是茶葉質量不好經過木炭在燃燒之后,會產生雜味,煙熏味,茶葉就會一并吸收,所烘焙出來的茶質就更差了。
2.木炭正在燃燒時的溫度極不穩定,無法在穩定的溫度之下焙茶。
3.茶葉的受熱面積不夠,而且受熱度均不同,在溫度不穩定的狀態之下,只有在茶葉表面上烘焙而已。
4.必須隨時注意燃燒的溫度是否過高,及不斷翻動焙籠內的茶葉。
2、電焙籠烘焙
以插電方式,利用電爐所產生的電熱能,經過加溫來調節溫度,其余的步驟與木炭烘焙方式相同,也是必須隨時翻動焙籠內得茶葉,才能使茶葉受熱平均,但火力不足,比較適合烘焙清香的口味(輕焙火的茶)。電焙籠焙茶確實改善了木炭烘焙過程中的很多缺點,如時間、溫度、定溫等問題,節省了不少人工。
缺點:
a.茶葉的受熱度還是不夠均勻,就算在定溫的狀態之下,也只能烘焙到茶葉表面而已。
b.焙籠是半封閉的機具,所以在焙茶的時后,每顆茶葉的受熱不平均
3、烘茶機
烘焙將茶葉平均放置于機器內各層的架子里,利用定時、定溫的方式來焙茶,烘茶機與電焙籠最大的差別就是烘茶機是封閉空間,利用進氣口來吸收新鮮空氣,排氣口來排除多余熱度,機器內部兩側的氣孔能使上層與下層的茶葉平均受熱,并依照所需要的溫度及時間,兩者相互配合控制,才能夠完全的烘焙,不過焙茶機也是有缺點,機器還是要再經過改良才能克服。
區分焙火:
從武夷巖茶外觀上也能看出焙火的輕重:焙火輕者,顏色較亮;焙火重者,顏色較暗,這顏色包括茶干的顏色與沖泡后茶湯的顏色。在發酵時:發酵愈輕,顏色愈綠,發酵愈重,顏色愈紅。焙火所影響的是顏色的深淺,也就是明度的高低,焙火愈重,明度愈低,焙火愈輕,明度愈高。
在品飲的口感上,喝輕焙火的武夷巖茶有如吃清蒸清炒的菜,喝重焙火的茶有如吃紅燒的。對身體的效應也有所不同,喝不焙火的茶比較寒,喝焙火的茶就不寒,茶是性寒的食物,焙火可以讓它不那么寒,但不致于產生熱的效果。
一般我們所謂的生茶與熟茶,主要是指焙火而言,但茶青采得愈成熟,揉捻愈重發酵愈多,也是偏熟的幾個因素,茶青愈嫩、揉捻愈輕、發酵愈少,則是偏生的幾個因素。所以要判別那一種茶比較熟,就分析焙火、茶青、揉捻與發酵四個因素,偏熟因素多者就是較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