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bel id="pb0lp"><meter id="pb0lp"></meter></label>

    • <thead id="pb0lp"><optgroup id="pb0lp"></optgroup></thead>

      關于炎黃文化幾個問題的討論和總結闡述

      發布時間:2024-08-30 點擊:64
      文章來源:紅網
      編者按:2004年10月底,紅網直播了“甲申年重陽炎帝陵祭祖大典暨’2004中國株洲炎帝節”系列宣傳活動,得到了社會各界的高度贊揚。炎黃文化博大精深,由于時間久遠與史料的限制,至今還有許多學術研究之謎,本文作者葉飛先生就“神農和炎帝”、“黃帝戰蚩尤”、“尤——同樣偉大的華夏始祖”、“中華文明源頭上可貴、偉大的文化個性”等炎黃文化中的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進行了新的質疑,做了寶貴的探索和總結,具有一定的啟示意義。
      一  神農和炎帝
      現在一些學人普遍的觀點都比較認同神農和炎帝為兩個人,神農和炎帝混為一人,是春秋戰國時期學術發展到一定時期的一個產物。從神農氏六千多年前的傳說算起,到坂泉大戰有一千多年,這期間存在的只能是一個叫神農的部落,而不是一個叫炎帝或神農的人。有些專家考證出神農氏凡傳八代:帝神農、帝承、帝臨、帝明、帝直、帝來、帝哀、帝(炎)榆罔。而炎帝姜榆罔則是神農氏的末代首領。“炎帝與神農氏并為一名,合稱炎帝神農氏的事,大約發生在漢代,合并的原因或謂出自劉歆有意改作,或謂是兩漢的學者既知神農為黃帝以前的一個階段,又知黃帝獨強之前,炎帝族在中原影響甚大,遂誤以為炎帝便是神農了。總之,我們今天應當明白,炎帝與神農原本非一,他們的合并是學術思想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見陜西師范大學歷史系趙世超老師的《炎帝與炎帝傳說的南遷》一文)
      但是在今天,神農就是炎帝,炎帝就是神農的觀點和思想似乎仍然很強大。湖南炎黃文化研究會會長何光岳提出了“炎帝八世”說,認為歷史上有8代炎帝,而不是認為有八代神農。如果第一代神農就是炎帝,那么“少典娶有橋氏,生炎帝和黃帝”的說法就很明顯站不住腳了,那么與黃帝進行坂泉大戰的炎帝也就只能是炎帝族的第八代首領了。實際上以火德而王的“炎帝”,這個“炎帝”只能是一代君主之號,數代首領采用相同的一個帝號這是不可能的,很簡單的道理就像黃帝的后代不能稱之為二代黃帝三代黃帝一樣,所以推論的結果炎帝只能是和黃帝同時代的神農氏首領。再討論一下,假設第一代神農氏就是炎帝,那么制耒耜、典農耕的偉大炎帝也就是第一代神農了,然而這似乎不符合歷史的實際或者規律,耒耜的農耕方式只能是刀耕火種的原始農業漫長的發展成果,而不可能是一個人一下子連刀耕火種的歷史階段都不經過便一下子就發現了五谷、又立即發現了耒耜,奠基了原始農業文明的耕作方式,這個很明顯不太現實,也不符合歷史發展的規律。所以制耒耜、典農耕的更可能是神農氏的第八代首領炎帝。
      2004年10月22日重陽節全球華人共祭炎帝陵,湖南省人民政府省長周伯華代表全球華人同胞誦念了祭祀炎帝陵的文章,曰:伏惟炎帝,位列三皇,中華始祖,以火德王。這里文章中的炎帝顯然就是位列三皇的神農,仍然采取了將炎帝和神農合一的做法。三皇最普遍的說法是:伏羲氏、燧人氏、神農氏,很明顯三皇都是開啟了一個較為漫長時代的上古偉大的領袖人物。也看得出實際上三皇還沒有開始用帝號進行稱謂的時代!伏羲老祖創八卦、開啟了漁牧時代,燧人氏鉆木取火,使得原始先民開始了寒季取暖、生食熟吃的文明時代,神農氏當然應該是灑種五谷開啟了刀耕火種的原始農業時代;中華五千年的漫長文明屬于農業文明,因此神農氏的功勞在文明初期對于后世中華文明的內容和發展更具有決定性的特殊重要意義,位列三皇名至實歸。
      神農氏的偉大在于開啟了刀耕火種的原始農業時代,所以位列三皇;炎帝的偉大在于償百草尋醫藥、制耒耜典農耕,這種偉大的功勞更使炎帝成了澤被千秋、光耀千古的光輝始祖,所以感恩戴德的后世子孫將其自然的與位列三皇的神農合在了一起。所以炎帝神農的合一也不僅是學術思想發展的產物,更包含著炎黃子孫對祖宗仰慕和推崇的深厚感情。但是我們還是要必須明確——位列三皇的是開啟了原始農業文明時代的第一代神農,而不是神農氏制耒耜、典農耕的第八代首領炎帝。這就像偉大的毛澤東同志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而小平同志更是將封閉的中國引領向了世界開啟了改革開放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新時期的功勞一樣;象掛在天安門前的是毛主席的像而不是小平同志的像一樣,位列三皇的也只能是第一代神農氏,而不是第八代神農氏炎帝。
      所以,嚴格來講,今天祭祀的應該是炎黃始祖的炎帝,還不是位列三皇的神農。
      所以,所謂的南方早于黃帝小麥文明五六百年或者近千年的炎帝水稻文明實際上便是神農氏的原始水稻文明。而從經常所談到的炎帝和黃帝部族的發明創造或者功勞(音樂、五谷、衣物、房屋、醫藥等等)來看,炎黃幾乎為同時代人,那么“少典娶有橋氏,生炎帝和黃帝”便有了可能性。
      炎帝和黃帝是否真的為兄弟倆?這個似乎已經很難考證,這里更多的可能是炎黃為少典有橋氏互相通婚而分化出來的兄弟部族,就像我們說大陸和臺灣都是兄弟一樣;也很可能有后人從民族感情上附會演化的成分。我們后世的炎黃子孫都樂意、都愿意認同兩位老祖宗是“兄弟倆”,而不論老祖宗真的是兄弟倆還是從部族感情上講。一家人的感覺當然更加親切。
      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我在一家網站看到了一篇叫《陜湘炎陵十年之爭》的報道文章,看完之后似乎覺得這些主管領導有時也挺孩子氣的。湖南和陜西都有神農或者炎帝的文化足跡,于是這便成了兩個省份進行炎陵爭奪的文化上的資源基礎或者依據,寶雞炎帝陵文物管理所主任孫潤古說,炎帝誤嘗的所謂“斷腸草”,寶雞群眾俗稱“火焰子”,僅北方才有,炎帝誤嘗“斷腸草”的故事當發生在寶雞。株洲方面卻說,“斷腸草”在湖南叫“黃藤”,滿山遍野都是,而寶雞卻難以找到。當雙方爭得面紅耳赤時,湖南炎黃文化研究會會長何光岳提出了“炎帝八世” 說(準確的說法應該是“八代神農”),認為歷史上有8代炎帝,第一世炎帝和第二世炎帝生活在寶雞境內,此后炎帝部落東遷到河南、山西、河北等地,到了湖南已為第8世炎榆罔。他同時提出,前7代炎帝是火葬,沒有陵墓。“炎帝八世”說贏得了大多數學者的認同。1994年,當寶雞炎帝陵剛建成一年,傳來消息,國務院批準了酃縣更名為“炎陵縣”的申請;于是1996年,寶雞將常羊山所在的益門鄉更名神農鄉,如今為神農鎮。而且從2001年起,山西高平也竟然開始了修建炎帝陵!而且有大量的古代石碑為其“撐腰”,使“炎陵”爭霸似乎更加復雜。《竹書紀年》載:“神農馳于中國,于是南至交趾,北至幽都,東至湯谷,西至三危”,所到之處“莫不服其化”, “南至交趾”,交趾是哪兒?是越南!由此可見我們的老祖宗在原始農業廣種薄收的殘酷歷史環境里為了生存可謂是跑遍的不僅僅是中華大地!而老祖宗卻萬萬想不到自己在這片古老廣袤的大地上留下的文化足跡竟然成了后世子孫爭奪祖宗陵位的依據。
      爭來爭去,這實際上成為了一種經濟上的、智能上的資源浪費。應該更為重要的是組織專家學者對炎黃文化進行研究,使大家對于那個“若存若亡”的模糊時代的歷史有更清晰的了解,把對老祖宗的情結體現在對老祖宗創業的那種可貴的精神的繼承上。爭來爭去的只能讓人感到炎黃子孫對于老祖宗遺留下來的那種默默無聞的奉獻精神的無視!這其中爭來爭去的很明顯功利性太強!說實在的,幾千年歷史的烽煙已經使準確的炎陵位置難以考證了,在那兒祭祀炎帝實際上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對老祖宗的這份感情,重要的是我們能否把老祖宗遺留下來的精神財富承繼下來、發揚光大,成為名副其實的炎黃子孫!老祖宗身上那“堅忍不拔的開拓精神、百折不撓的創新精神、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天下為公的奉獻精神 ”絕對應該得到炎黃子孫們的切實承繼和廣泛宣揚,并激勵我們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為祖國的統一繁榮、民族的富強昌盛而不斷拼搏。這才應該是最最重要的!
      二 黃帝戰蚩尤
      《史記五帝本紀》記載: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而蚩尤最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咸歸軒轅。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藝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豸區虎以與炎帝戰于阪泉之野,三戰,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亂,不用帝命,于是黃帝乃微師諸侯,與蚩尤戰于涿鹿之野,遂禽殺蚩尤,而諸侯咸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是為黃帝。《史記》的觀點認為黃帝是先與炎帝大戰坂泉然后涿鹿再戰蚩尤。這里實際上還是有一個問題的,黃帝是在統一了天下之前大戰蚩尤的還是統一了天下之后大戰蚩尤的?官方的史書記載都認為是在統一天下之前,但也有更多的一些記載和民間文字和傳說都認為是在統一天下之后。《尚書·呂刑》的記載也是“蚩尤惟始作亂,延及于平民”,其實《史記》上也有這樣一句話“蚩尤作亂,不用帝命”,連孫中山先生也稱“創造指南車,平定蚩尤亂”——這其實當然都是認為蚩尤是在作亂!那么我們就應該非常明確這樣一點了:“作亂”和“諸侯相欺凌”的部落紛爭很明顯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意義,——部落紛爭就是這個天下還沒有一個共主的時候各個部落間的紛爭戰亂,而作亂的意義就是說這個天下已經有了一個共主,只是不服氣你,所以要“作亂”。所以我的觀點和對劇本的處理就是讓規模龐大的涿鹿大戰發生在黃帝統一天下之后!諸多的古書有這樣的記載,民間也有這樣的傳說,那就是蚩尤做過炎帝的部將或者本來就是炎帝的后代,如南宋羅泌《路史·后紀四》:“蚩尤姜姓,炎帝后裔也。”《遁甲開山圖》:“蚩尤者,炎帝之后,與少昊治西方之金。”“如此可以很好地解釋兩次大戰的關系:先是黃帝與炎帝部族大戰于阪泉之野,三戰而勝之。蚩尤是炎帝族的后代,為了替炎帝報仇而與黃帝大戰于涿鹿,戰敗之后,首領被擒殺而死,但蚩尤族的部分人則歸順了黃帝成為在臣。所以炎帝與蚩尤可以同族而不同時,與黃帝的大戰就可能有進行了兩次,如《史記》所記。” (轉引自段寶林老師的《蚩尤考》)所以,涿鹿大戰更多的可能是這位英雄為在坂泉大戰中戰敗的炎帝報仇。我口頭所接觸到的傳說和書面接觸到的《五千年文明演義(第一冊)》、《中醫五千年演義》等幾本書籍來看,民間性質的文字其觀點和故事也都是這樣的;又如《龍魚河圖》云:“蚩尤沒后,天下復擾亂,黃帝遂畫蚩尤形像以威天下”,由此可見黃帝統一天下之后,一開始并不是很平靜,而且意欲造反作亂的還遠遠不止蚩尤一人!還得讓黃帝“畫蚩尤形像以威天下”。學過社會發展史我們都知道歷史的發展是很復雜的,舊的勢力往往會卷土重來,甚至會出現暫時的反復。這更符合歷史的規律,有些正史似乎由于將歷史的發展描述的過于簡單而失真。所以我個人對于涿鹿大戰在黃帝統一了天下之后的看法是比較堅定的!一位考古專家說得好“歷史的記載不一定等同于歷史,我們只能把它作為研究的參考,而不能作為判斷的直接依據,更不能作為最終結論。”(否則歷史學和考古學便失去了存在的價值)。正史的資料都經過了統治者的扭曲和御用文人的附會,所以我們不能迷信于正史,而是要批判性的來借鑒和參考!而且從普通民眾把黃帝的死傳說為升天成仙這一點來看,普通民眾對這位人文始祖是無比仰慕和追念的,所以普通民眾不可能有對黃帝的故事進行惡意扭曲的傾向和可能,所以在民眾中口頭或書面的傳說的黃帝的故事可能更接近于歷史的真實!
      三 蚩尤——同樣偉大的華夏始祖
      刑天的形象不具有爭議性,只身一人就勇舞干戚挑戰一個身經百戰又手握雄兵的軒轅大帝,這種膽量和氣魄會征服任何一個人,所以沒有人對于刑天的英雄形象有爭議;特別是經過陶淵明先生“刑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的贊揚,刑天的英雄形象更是傳耀千古!——但是對于蚩尤則不一樣。因為這位不服輸而不斷抗爭的英雄太厲害了,將一個堂堂軒轅黃帝打得是九戰九敗,這樣的造反分子不能不引起那些封建統治者的恐懼和憎惡,任何一個統治者都會非常恐懼這樣的造反分子起來威脅自己的統治和破壞社會的穩定,于是正史上基本都對這位英雄進行了刻意的歪曲和丑化。每每涉及涿鹿大戰都說得過于簡單和膚淺,并出于對黃帝的推崇和仰慕,便對和黃帝進行大戰的這位英雄進行了一番歪曲和丑化。《尚書·呂刑》載:蚩尤惟始作亂,延及于平民,罔不寇賊,鴟義奸宄,奪攘矯虔;苗民弗用靈(令)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殺戳無辜,爰始淫為劓刵椓黥。——這是周穆王敘述刑法的源流時首先提到的“古訓”,說蚩尤作亂,以酷刑、殺戳統治苗民,蚩尤的這種形象可是非常可怕和丑惡的。甚至就是在今天也一樣,打開各家網站,大體瀏覽一番但凡涉及黃帝戰蚩尤的傳說都是進行一番過于簡單的近乎程式化的描述,不外乎贊美一番黃帝痛貶一番蚩尤,比如新浪網站介紹河北涿鹿黃帝城的一段文字:傳說蚩尤是南方九黎族的首領,生性殘暴,漸失民心;為了壯大力量,攻打北方的部落首領黃帝;黃帝在九天玄女的幫助下,終于打敗了蚩尤,統一了華夏部落。“生性殘暴,漸失民心”從此類的語言描述可以看出對蚩尤這位英雄進行歪曲和丑化的強大的歷史慣性和歷史成見對今天人們的影響有多么的大。然而,這種丑化在學人的眼里是站不住腳的,遠古的這些部落紛爭很難界定說他是正義的還是非正義的戰爭。現代的眾多學人更認可蚩尤的英雄形象。能把一個堂堂智慧勇武的軒轅黃帝打的九戰九敗的人不能不說是個了不起的大英雄!如果沒有九天玄女這位世外高人給黃帝傳授奇門遁甲的兵法,那么黃帝能不能打敗蚩尤,說實在的那也很難說了,那樣的話可能我們今天祭奠的不會是黃帝,而是很可能象苗人一樣早早得就把蚩尤當作祖宗來懷念和追慕了。實際上,并不只是現代人認可蚩尤的英雄形象,《史記·高祖本紀》:(眾)乃立季(劉邦之宇)為沛公。祠黃帝,祭蚩尤于沛庭,而釁(興)鼓旗,幟皆赤。在這里,劉邦是把黃帝與蚩尤放在一起祭祀的。像這種情況在歷史中是屢見不鮮的。
      在現在的河北涿鹿縣礬山鎮西三堡村的黃帝故都遺址附近,原來的黃帝祠已經不存,而是改為了“三祖堂”(由海內外32萬中華兒女捐資建成,1998年7月25日正式開游),共同祭祀著炎帝、黃帝和蚩尤這三位先祖。這足以證明現代的學人和民眾是怎么看待這位英雄的:蚩尤非但是一位了不起的民族英雄,而且和炎黃始祖一樣也是我們的一大光榮始祖!黃帝的最大功勞在于結束了遠古部落紛爭、統一了華夏,炎帝的最大功勞在于制耒耜奠農耕、嘗百草始中醫,那么蚩尤的最大功勞也不僅僅在于他代表著遠古的狩獵一族(見中央民族大學學報編輯部徐亦亭《蚩尤是傳說時代華夏先民狩獵者首領》一文)以及制五兵為華夏先民發現了銅鐵冶煉術發展了遠古社會的生產力,更重要的還在于他為我們這些炎黃子孫留下了一種不屈不撓、不服輸的、不斷抗爭的英雄主義的精神財富。中華民族的骨子里、中華文明的骨子里沒有這種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那么我們的文明能不能在世界古文明之林中頑強的延續至今,說實在的那是很難說的了!因為中華民族的骨子里有這種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所以后世會出現匯聚梁山的水滸英雄,文藝作品中會出現孫悟空這樣具有極強反抗精神的英雄形象。所以可以說蚩尤先祖也為我們的民族留下了非常寶貴的精神財富。
      有人這樣說過,“歷史的烽煙已經散盡,民族間的沖突只像兄弟間幼時的爭吵”,對于三位老祖宗我們后人也可以這樣說,炎帝、黃帝和蚩尤我們這三位老祖宗曾經的紛爭就好像是在鬧家務嗎。
      四  中華文明源頭上可貴、偉大的文化個性
      中華文明源頭上什么樣的文化性格、氣勢或者慣性能夠一瀉汪洋的鑄就后世五千年燦爛而沒有中斷的輝煌文明呢?我想這樣的文化性格、氣勢或者慣性最最重要的大致可以概括如下幾點:
      1、豪氣十足或者強者為尊
      中國廣闊的地域,眾多強悍的部落族群可以說成為了軒轅黃帝統一大業中的一個個障礙,能夠征服一個個強悍原始部族應該說不僅僅需要強大的原始軍事條件,也需要相當的膽識、豪氣和智慧,而能夠打敗一個個強悍的對手,應該說同時也鍛鑄出了一支強大的原始軍隊,而最重要的也形成了一種敢做敢為勇往直前的豪氣或者說是強者為尊的理念,同時這種十足的豪氣或者強者為尊的理念又成為繼續統一大業的精神動力,這種豪氣或者理念致使軒轅大帝即使面對自己的兄弟部族炎帝,也同樣要坂泉大戰一統天下,應該說這種十足的豪氣或者強者為尊的理念留在了中華文化的骨子里,不論是后世的秦始皇、成吉思汗、還是皇太極、多爾袞,甚至還有毛澤東,幾乎每一個朝代的開國君主,他們都是以一種十足的豪氣或者強者為尊的姿態勇往直前、鐵馬金戈的馳騁在廣闊的中華大地、征服了一個個強勁的敵手而君臨天下成為引領一個時代的開國之君。這種十足的豪氣或者說強者為尊的理念很明顯的就是這些英雄們征服天下的氣勢、動力和成功的緣由,而這種征服客觀上又形成了中華廣闊的地域,多民族的特色,應該說這種豪氣或者理念促成了中華文化強勁的精神內核,這種十足的豪氣或者說強者為尊的理念促成的征服的歷史結果就是形成了中華五千年文明強大的內核以及廣闊的地域、大一統的觀念和中華文化磅礴氣勢。強者為尊的特色可以說是五千年文明得以延續而不中斷的一個重要因素,不管是你忽必烈還是多爾袞,不管你軍事上有多么的強大,在文化上卻絕對地要臣服于強者為尊的漢文化。如果中華文化不是以強者為尊的姿態征服和同化了他種文化,那歷史上延續下來的可能是名副其實的蒙古帝國或者滿清皇朝。因為我們的文化有延續千年的強大氣勢,所以不論是軍事上的失敗還是歷朝國號和統治者的變更,中華文化總能強者為尊征服或融合他者,從而穿透歷史的烽煙而綿延不斷。
      2、博雅如斯或者有容乃大
      每每談及炎黃老祖的功勞,我們這些炎黃子孫總是自豪驕傲的津津樂道,因為我們的祖宗可以說為我們這些后世做子孫的樹立了做人優秀的、模范的榜樣。每每論及炎黃始祖的功勞,我們都可羅列出一長串來:灑種五谷、編做音樂、建筑房屋、做衣物、造舟車、啟醫藥、始風俗等等,當然這些功勞應該說是有些是因為對先祖的敬慕和追念而歸功于二位先祖的,但不可否認的是,這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出二位先祖很可能都是多才多藝型的領袖人物,多才多藝、德高望重、具有發明創造有所作為的智慧這應該說是在原始社會成為眾望所歸的部族領袖的重要條件,應該說這對于后世多才多藝型的人才或者領袖也有一定的影響。
      當然更重要的“博雅”、“大度”應該說是炎黃始祖對于后世中華文化博雅氣度的重大影響。黃帝雄心四海一統天下,對于炎帝這位強大的兄弟部族同樣沒有放過,但是在打敗炎帝部族之后,黃帝并沒有斬草除根的對炎帝進行鏟除和滅絕,而是進行融合。很明顯炎帝的偉大和聲譽都決定了炎帝是黃帝一爭天下最強有力的權利對手。而黃帝對于炎帝和他的部族的善待應該說是體現了相當“容人”的氣度,這是難能可貴的——如果黃帝因為自己權力地位的需要而對炎帝進行一番滅絕或者誣蔑,那我們今天就不會稱自己為炎黃子孫了。我們今天驕傲、自豪的稱自己為炎黃子孫,體現著對兩位老祖宗的功績與精神無比的敬仰和追慕。
      炎黃部族的聯合和融合不僅體現了為人的氣度和雅量,也在客觀上促成了中華歷史上第一次有廣闊地域和眾多部族的空前的原始大國的形成!這對于中華文化和歷史后世的發展有絕對性的決定作用。如果部落間不聯合不形成一種大國度的歷史現實和影響后世的概念,那么我們今天的中華大地上很可能就會像歐洲大陸一樣布滿的是星羅棋布、各自為政的眾多小國,這是很明顯的!“容人”的氣度成為了后世中華文化不斷吸納融合、發展膨脹的重要文化資源!
      歷史因為有強者為尊的規律,中華文化因為有有容乃大的氣度,所以在綿延千年的坎坷而輝煌的文化過程中總是能夠不斷的吸納和融合而不是摧殘和滅絕他種文化,因而能夠不斷發展,不斷膨脹,終而能夠鑄就廣闊的文化地域和千年強大磅礴的文化氣勢——
      3、百折不撓或者不斷抗爭
      百折不撓或者不斷抗爭這就是中華文化頑強的具體體現。原始先民為了生存在與嚴酷的大自然面前的不斷斗爭中形成了這種精神。這地方發洪水了就再遷徙到新的地域重建家園,今年干旱沒收獲多少糧食就與強悍的野獸互爭食糧。原始、嚴酷的自然環境使原始先民有了這種不斷與大自然進行抗爭的寶貴精神——這種精神就是形成百折不撓或者不斷抗爭的不服輸的精神的重要源泉——應該說精衛填海的故事本質上講的、體現的就是原始先民與大自然進行不屈不撓、頑強的拼搏和抗爭的這種精神!精衛雖然弱小填不了海,但是這不斷抗爭的精神卻是永世流芳,成為了中華文化中可貴的精神財富!
      在與大自然進行不斷的抗爭之外,當原始先民們面臨其他強悍的部族威脅的時候,我們的原始先民也同樣表現出了這種可貴的、悲壯的精神,可以說蚩尤和刑天就是這種精神的直接體現者和代表者。可以說這種精神一直留存在了炎黃子孫的骨子里,留存在了中華文化的骨子里,所以后世會有水滸英雄梁山好漢,文學作品里會有大鬧天宮的美猴王!
      可以說百折不撓或者不斷抗爭的精神就是中華文化生命力堅韌、頑強的最重要原因!有了這種精神就是說中華兒女即使暫時在軍事上失敗但是總會頑強拼搏繼續奮爭的!滿清統治者統治中華大地統治了幾百年可還是有天地會的英雄仍然進行著反清復明的悲壯義行!
      因為中華文化包含有百折不撓或者不斷抗爭的頑強精神內核,所以歷史怎樣發展,華夏文化總能度過那血淚坎坷的一時,綿延千年而從不中斷——
      4、合于自然或者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論是中華五千年燦爛文明的精華和核心,也是中華農業文明文化思想的發展成果和重要體現。
      我不同意天人合一是古人頓悟的思維成果,作為思想應該是原始先民和大自然斗爭的過中長期總結和形成的。有人撰文闡述“天人合一”的思想和觀念起源于西周或者先秦,我也認為不妥。有學者稱“天人合一”觀念肇始于孟子的“天人相通”說;說天人合一是指“天道”與“人道”或自然與人事相通、相類和統一的,應該說和后世對“天人合一”的論述大體一致;而董仲舒對“天人合一”的論述則吹到了神和人的關系,這可以說對于儒學上升為封建官學起了相當的作用。從整理出的《易經》到老子的《道德經》,從孟子到董仲舒,應該說各家對于“天人合一”都也多有論述。而先秦到漢對于“天人合一”的論述對于后世張載正式提出的“天人合一”說無疑都具有絕對重要的影響和意義。張載能夠提出“天人合一”不是因為一個人的聰慧,而是因為中國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文化資源有了相當長時間的發展,而先秦到漢對于“天人合一”的論述也不是無中生有、天上掉下來的,這都有農業文化發展形成的思想資源作為靈感或者依據而讓這些思考的學者們思考出來的。而這些思想和資源的源泉就是長期發展的農業文明形成的!因為只有農業文明社會中的人才重視對于 “天人關系”的研究。這種思想或者觀念應該源于遠古的先民。很明顯研究“天人”關系的《易經》中已經有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而《易經》的思想甚至可以遠溯到伏羲,伏羲爺“仰觀天象附察地理”而創造出了研究天人關系的易學思想,而這種對天人關系最初的關照中就已經有了“天人合一”萌芽的可能和最初的表現。應該說原始農業時代的先民對天人關系的發展有絕對重要的貢獻,因為原始農業的先民為了種好莊稼不得不研究自然、節氣和農業生長的關系,從而感覺到“天人合一”的重要性,也就是符合自然規律這個“天”的重要性,也就是“天人合一”。到炎帝根據對農業生產長期的觀察和研究而制出原始節氣和64卦,應該說對“天人合一”的思想的最終形成和提出都有一定的影響。因此中國農業文化的性質對于天人合一思想的萌芽、發展和形成起了決定性的重要作用。
      起源于戰國,盛行于西漢的道家政治學派“黃老之學”直接師承黃帝,當然這既是一個策略,但同時也可以說明黃帝時代已大致開始了最初的道學。傳說黃帝后半輩子求仙問道大致可以想象出那個時代已經開始了原始的最初的道學思想。“天人合一”是農業文明發展的一個思想成果,也可能會成為原始末期的高人談經論道的部分內容。廣成子、赤松子、西陵圣母這些傳說中得道的世外高人應該是對中國文化的某些思想進行最初探討或者思考的一部分人,雖然可能最初的探討或者思考可能會很粗糙。
      “天人合一”成為影響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主題或者內容,就是因為“天人合一”的思想強調天人的和諧。因為天人的不和諧和對立會給人們所帶來自然上、生產上、生存上的負面影響,所以生存在農業社會里的中國人把“天人合一”的思想作為了一份非常重要的思想資源。天人和諧因而人們得以生存,中國文化也因而得以延續。所以“天人合一”的和諧思想應該說也是中國文化能夠綿延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
      這些文化個性也成為了后世形成的中華文化的一些文化精神或者特色,文化更重要的體現為一種內在的精神,就是這種精神成就了中華文明的磅礴氣勢,致使中華文明一瀉汪洋發展綿延五千年依舊輝煌燦爛而從不中斷!炎黃子孫更應該承繼先祖的偉大精神、領悟掌握中華文化的偉大精神,讓這種精神熔鑄在我們體內,使我們炎黃子孫頑強拼搏、奮勇前進,為建設統一富強、繁榮昌盛和遠超漢唐氣度的中華大帝國而不斷努力
      2004年9月18日初稿
      2004年11月11日—12日第二稿
      (作者:葉飛)
      在线亚洲人成电影网站色www| 欧美精品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影院| a级在线观看视频| 无码成人AAAAA毛片| 九九免费精品视频在这里| 最近中文字幕免费mv在线视频| 亚洲激情成人网| 欧美黑人疯狂性受xxxxx喷水| 免费高清日本1在线观看| 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专区不卡| 国产一区二区电影在线观看| 老师你下面好湿好深视频| 国产免费牲交视频| 色婷婷六月亚洲综合香蕉| 国产在线一区二区杨幂| 进进出出稚嫩娇小狭窄|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电影| 青青草成人影视| 国产好深好硬好爽我还要视频| 高清无码视频直接看| 国产明星xxxx视频| 高能预警韩国双ts超美| 国产卡一卡二卡乱码三卡| 绿巨人草莓香蕉丝瓜菠萝| 四虎永久免费地址ww1515| 精品国产高清久久久久久小说| 四虎影院成人在线观看 | 91丨九色丨首页| 国产精品国产精品国产专区不卡 | 9一14yosexyhd| 国产精品泄火熟女|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精品|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AV主播| 高清欧美一区二区免费影视| 国产乱妇无码大片在线观看| 美国式禁忌3在线影片| 国产99久久精品一区二区| 狠狠入ady亚洲精品| 免费中文字幕视频| 欧美综合自拍亚洲综合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