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斗茶之趣
發布時間:2024-08-26 點擊:71
宋代是極其講究茶道的時代,上起皇帝,下至士大夫,無不好此,并著書立說,加以理論化。如風雅皇帝宋徽宗趙佶撰《大觀茶論》,蔡襄撰《茶錄》,黃儒撰《品茶要錄》……社會上一些文人雅士也流行一種“斗茶”的生活情趣。
宋代飲茶時仍用茶餅,但大多已不再直接烹煮茶葉,稱為點茶。點茶時,將已經碾細的茶末直接投入茶碗,然后沖入沸水,略加攪拌后即行飲用。正是在點茶方式的基礎上,宋人創造出了一種被稱為“斗茶”的飲茶娛樂方式。
“斗茶”也稱“茗戰”,就是比賽茶葉與點茶技藝的高下。斗茶之風始于五代,宋代時極為流行,從文人士大夫直至平民百姓,無不熱衷此道。蘇東坡就曾對盛行嶺南惠州一帶的“斗茶”有“嶺外惟惠俗喜斗茶”的記述。范仲淹的《和章岷從事斗茶歌》是一首與章岷的唱和之作,可惜章岷應答茶詩今天已經失傳。三百多字的《斗茶歌》極為詳細地記錄了當時的斗茶情況:“……斗茶味兮輕醍醐,斗茶香兮薄芝蘭,其間品第胡能欺,十目視而十手指……”
那時,斗茶前先要將茶末碾碎過篩,茶末越細越好,這樣入水后才能漂浮起來,也容易產生湯花并聚集起來,從而“盡茶之色”。
斗茶的過程分為四步,首先是熁(xié)盞,即預熱杯盞。北宋蔡襄(1012—1067)曾說:“凡欲點茶,先須熁盞令熱,冷則茶不浮。”第二步為調膏,即往盞中挑入一定量的茶末,注入少量沸水,調和成濃稠膏狀。第三步為點茶,也是斗茶過程中最重要的一環,即往盞中注入沸水。注水時,要求水自壺嘴中涌出呈柱狀,注時連續,一收即止。最后一步為擊拂,就是用一種類似小掃帚狀的茶筅(xiǎn)攪動茶湯,使之泛起湯花。
斗茶的輸贏主要是看茶面湯花的色澤、均勻度以及茶盞與茶湯相接處的水痕。湯花均勻、色澤鮮白為上品。湯花長時間緊貼盞壁而不退散,是為上好,稱為“咬盞”,而湯花散逸較快,則稱“云腳渙亂”。
參加斗茶的人,要各自獻出所藏名茶,輪流品嘗,以決勝負。斗茶的場所,一般多選在比較有規模的茶葉店。這些店大都分前后二進,前廳闊大,是店面;后廳狹小,兼有小廚房——便于煮茶。有些也兼有房間,老板家人也住在里頭。
當然,一些街坊、工友好此道者,幾個人小聚談到茶道,也有說斗就斗的。有些人家有較雅潔的內室或花木扶疏的古舊庭院,或其家臨江、近湖的,便都是斗茶的好場所。 斗茶多選在清明節期間,因此時新茶初出,最適合參加斗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