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南茶區有哪些特點,鄂南茶區的由來?
發布時間:2024-08-24 點擊:65
你知道鄂南茶區嗎?去過嗎?如果你知道它但不了解他,或者你去過那個地方,但對那個地方不熟悉,那就來閱讀下本文,來了解下鄂南的地勢、氣侯及鄂南茶區的風光。
一、鄂南簡介:
1、鄂南(今咸寧地區,共有咸安、赤壁、嘉魚、通城、崇陽、通山、陽新七縣(市)),地處長江過湖北留下的一個條形地帶,背靠幕阜,北飲長江,土壤肥沃,物產豐隆。
2、鄂南的氣候環境:
鄂南氣候溫和,降水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無霜期長。冬季盛行偏北風,偏冷干燥;夏季盛行偏南風,高溫多雨。年平均氣溫16.8℃,極端最高氣溫41.4℃,極端最低氣溫為零下15.4℃。年平均降水量1577.4毫米,年平均日照時間為1754.5小時,年平均無霜期為245~258天。主要災害性天氣有倒春寒、大暴雨、水災、洪澇及夏旱、伏旱等。
二、鄂南茶區的發展:
鄂南茶葉生產歷史悠久,曾在歷史上特別是在茶葉發展史上留下過輝煌的的篇章。
1、鄂南茶葉源于何時何處,我國是世界上最早利用和生產茶葉的國家。
2、據《神農本草經》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神農是遠古(上古)時期的, 就是炎帝,是“三皇五帝”之一)。茶即茶,這是茶葉藥用的最早記載。從中國民俗學發展的規律來看,傳說中的神農氏出現在父系氏族中晚期的英雄崇拜階段。以一個人為符號,反映英雄時代的具體特征,在無文字記載的原始社會,傳說向人們展示了我們祖先在造物過程中以茶為藥的真實情況。《神農草本經》又云:“苦茶,一名茶,一名選,一名游,生益州山陵道旁,凌冬不死,三月三日采乾。”從《神農草本經》的成書時間及書中對“苦茶”的定義可知:“茶生益州”當屬奴隸社會中后期的事情。
3、從茶葉順長江而下‘的傳播路線來看,隨著秦(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漢(前202—220年)兩朝動用大量巴蜀人力物力討伐楚,茶葉種子及技術逐漸向長江中下游擴散,到東漢時期,江南士大夫已飲茶成風,且留下“陽羨買茶”等諸多史載,而位于長江中游的鄂南雖無史載,在漢朝已有茶葉是可能的。
4、鄂南茶事最早見諸記載當屬晉代(265—420年)陶潛的《續搜神記》,書載:“晉武帝宣城人秦精,常入武昌山采茗。”今鄂南全部地域在晉時屬武昌郡,其時武昌郡統七縣,惟鄂南有大山,從地理沿革看,武昌山當屬幕阜山的一脈。更有學者考證認為武昌山即今九宮山北坡一帶。
5、到南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時期,江南官宦和士大夫嗜茶,當時湖北是重要的茶產區,在現存資料中可查的湖北茶葉重要產地有安州(今安陸)、西陽(今黃岡縣)、武陵(轄今長陽、五峰)、武昌(轄今鄂南各縣市)。可見,在兩晉南北朝時期,鄂南茶葉已有一席之地。
6、唐朝(618—907年)一統天下,佛僧道徒嗜茶傳茶,給中國茶葉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機會,茶區在南方如雨后春筍般崛起。隨著茶葉經濟的發展,唐德宗時期,我國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陸羽(公元733年-公元804年)《茶經》問世了。《茶經》對茶的起源、茶種、加工、茶具、用水、煮茶和品茶等技藝、茶的歷史故事及茶的產區分布都作了詳細論述。
7、陸羽在《茶經。茶之出》中云“江南出鄂州、袁州、吉州。”鄂南各縣唐時統屬鄂州,唐時鄂州以江夏郡產茶為最,而鄂南備縣則是江夏的主體轄地且是最適宜種茶區域。
8、楊曄于公元856年所著的《膳夫經手錄》中提到:“圻州茶、鄂州茶、至德茶,以上三處出茶者,……其濟生收榷稅又倍于浮梁矣”浮梁是唐代聞名全國的集中產茶區,此處說圻州、鄂州和至德之處茶稅倍于浮梁,不僅可以說明唐政府在鄂州設有專門的榷茶機構,而且可推知鄂州的茶葉產量不少。毛文錫在《茶譜》中說:“鄂州之東山,蒲圻、唐年縣,大茶黑色如韭葉,極軟,治頭痛。”可見蒲(轄今蒲圻、嘉魚)、唐(轄今通城、崇陽)在唐代就以藥用大黑茶而蜚聲茶界了。
9、當歷史跨入兩宋(960—1279年)時期,鄂南茶葉在唐朝初步發展的基礎上取得了飛躍性發展,特別是興國(包括今陽新、通山)和崇陽(包括今崇陽、通城)的茶葉生產,無論是產品的數量還是質量均占全國的重要地位,是古代茶史上鄂南茶最興旺發達的時期。
10、茶樹源于何地是一個頗有爭議的問題,有人認為茶樹源于云南,然后向全國擴散,有人認為茶樹生成是多元的,當屬第四紀冰川以前的遺物。就鄂南古生物留存情況而言,幕阜九宮古無冰川,原生茶樹綿延不絕,1958年九宮山高湖的太陽山中還存一棵高1丈2尺,幅1丈5尺的原生茶樹,大躍進時砍下陳列于通山農業展覽館,且有照片登在省報上。
11、1980年,湖北省有關部門組織的茶葉考察隊又在九宮山楊芳林的戴獅嘴一帶發現幾棵大茶樹。可見,九宮山原本就有原生大茶樹。
大家讀完一定了解了鄂南茶區,相信了解過后一定想去看看,更希望看到在那的幾棵古老的大茶樹,更近更深的去感受一下鄂南茶區的歷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