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民族民俗與普洱茶
發布時間:2024-08-22 點擊:55
普洱茶與漢族民俗
普洱茶產區思茅地區和西雙版納州,地域廣闊,民族雜居,民俗豐富多彩,日常生活中常說的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茶居其中。千百年來,思普區民間形成的民俗多種多樣,在生養婚娶、飲食起居、往來應答、歲時節令、占卜禁忌、喪葬祭祀、信仰崇拜等民俗中,都要用茶來表達其意,婚姻民俗中有說親茶、納八字(合婚生庚)茶、訂親茶、過禮茶、瞧日子茶、敬客茶、鬧喜茶、拜會茶、回門茶、拜年茶、婚禮茶等,普洱茶與民俗有著密切的關系。
思普區的漢族,自元明清以來,自內地遷徒來的,來源于征戰、屯田、宦游、經商、行醫、舉業教書、貶謫流放、躲債逃難、戍守邊關、賣藝謀生、因公因事、支邊建設等。在普洱、思茅、墨江、景谷、鎮沅、景東、江城、瀾滄、西盟、孟連、西雙版納州均有漢族居住。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思茅地區有漢族86.9萬人,占全區總人口的39.28%,西雙版納州有漢族20.2萬人,占全州總人口的25.31%。漢族在婚禮、葬儀、信仰等方面基本保持著儒學風范,在生活習俗上則有相當的適應性,與各兄弟民族兼收并蓄,在節日活動方面,即保持著春節、元宵、端陽、中元、中秋等傳統節日,也與兄弟民族一起過火把節、潑水節,在這些節日中,均要用茶。
正月元旦,以香燭茶酒齋品供天地祀井灶家神祖先。思茅老人封錦恒、何宏志先生兒時隨父參加過“茶祖會”,據他們回憶,思茅有茶祖會,緣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建城起始,各省茶商陸續遷居思茅經營茶業,建有八省會館,每年孔明誕辰日(農歷七月二十三),茶祖會聚集于川主廟(四川會館),由茶莊老板輪流擔任會長,一人主持,茶葉經銷商和揉茶師傅二人擔任提調,茶商、制茶師傅、茶工等參加,約一、二百人,集會祭祀茶祖孔明諸葛亮,用一豬一羊供品,三牲供茶齋祀禮,請洞經會會友奏樂,與會者三跪九叩祀祭膜拜,恭讀祭文,會期操辦宴席,招待四方賓客和各茶商號之大小師傅,白天祀禮,晚上演戲,歡慶三天,慨不收費,所用開支均由每年各茶商按每擔茶抽取0.2個銀元的會資作開支,一年產茶幾萬擔,會資收入幾千銀元,往往辦完茶祖會還尚有結余。思茅茶祖會一直延續到民國時期。
在婚姻方面,既保持明媒正娶的傳統,也兼收兄弟民族吃“火龍酒”、“背新娘”、跳民族舞蹈娛樂等形式,婚姻活動中,也少不了茶。在信仰方面,既信儒、佛、道教、獻家神、灶神,也與居住地的兄弟民族共同進行“祭龍”、“祭神”、“送火神”等崇拜,在這些信仰祭祀活動中,也要用茶。在喪葬方面,既按漢族葬俗,也摻有臨近兄弟民族的各種禁忌,在喪葬活動中,也離不開茶。墨江漢族在定婚時,除給嫁聘儀禮金和檳榔外,須有茶二圓。婚期前一日,男家備香案抬盒各一架,中陳果品掛面若干斤,茶葉二圓,食鹽二筒,禮柬婚柬各一扣,由勸媒或齒德俱尊二人,隨同禮物躬往女家,稱之為燒香過禮,此時女家將各物查收,另取陪嫁給女婿的衣帽及茶具等物放于抬盒中,再將女八字開于婚柬后往燒香者對女家天地祖宗行禮,才算禮畢。舉行婚禮時,男家延請福壽兩者對天地祖宗行禮開堂,新郎新娘對長輩、三親及父母要一一叩拜,敬喜茶、喜酒、紅橄欖,新娘跟著新郎喊:“××!請茶!××請酒!××請檳榔!”受拜者取出金首飾或銀幣等作答謝,這稱之為“拜堂”,“拜堂”禮中,敬茶首當第一。婚禮次日晚,新郎新娘要在洞房內向各來賓敬用紅糖煮出來的茶水,稱為糖茶,來賓飲時,每作種種賀語、笑語、幽默語,要新郎新娘做完規定語言和動作后才喝糖茶,以博得一片歡笑聲,這種習俗稱之為“鬧糖茶”,鬧糖茶可直鬧到深夜。喪禮中亦用茶水祭奠死者,送葬時,至親者還要備茶食及祭帳送祭。茶在人的生活中,已成為不能須臾離開的必需品,可以說全國同俗,無論是農村、城鎮、城鄉尋常百姓,都程度不同地飲茶。漢族文人飲茶,主要不是為止渴、醒酒,而是通過品茗,從中尋覓美感,寄托思想感情與對人生真諦的體驗。漢族以茶待客是通常的禮俗,以茶代酒的茶宴、茶席、茶會則是漢族的又一種新宴請形式,有的以茶代禮、以茶送行、以茶勵志、以茶代獎,茶在人們的日常活動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普洱茶與傣族民俗
思茅地區的傣族,主要分布在景谷、孟連、瀾滄、江城、墨江、普洱、思茅、西盟、景東、鎮沅等縣,1990年人口12.6萬人,西雙版納州27萬人。傣族喜愛飲茶,在住房內設有煮飯、烹茶、取暖用的火塘,架有鐵打的三腳架。昔日的景谷傣族土司家還有專為土司燒茶的“茶房”,在勐臥大寨有一戶種的一份田是土司授予的“茶房田”,種煮茶田的這戶人家專管為土司煮茶倒水。江城土卡河的傣族男女雙方相互有感情后,要告訴父母,由父母代托媒人去說親,一般要去三次,每次去說親都要捎帶一些煙、酒、茶等禮物。西雙版納傣族訂婚的聘禮,一般男方以蠟條兩對,禮銀40至100元,大小不等的銀碗兩個,“蕃歡”筵席若干桌、檳榔一串、茶兩瓶、鹽一瓶、糖四瓶。舉行結婚儀式時,由媒人及親友偕同新郎捎帶宰殺的全豬一頭、酒二十斤、蠟條兩對、檳榔一串、茶、鹽、糖各若干,以及和贈給新娘的衣裙、包頭等,前往女家迎新。傣族的婚俗和日常生活,總是有茶相隨。
普洱茶與布朗族民俗
思普區的布朗族,從古至今就是一個種茶歷史悠久,飲茶習俗普遍的民族,主要分布在瀾滄、墨江、景谷、思茅、景東等縣,1990年人口1.1萬人,西雙版納州3.3萬人。布朗族居住的景邁、芒景、芒洪、巴達、西定、布朗山等地,均是著名的普洱茶產地,布朗族說親談婚時,小伙子要帶去一盒檳榔到女方家,姑娘要送還一些禮物,其中有:粑粑一個、芭蕉一串、草煙一包、茶葉一包,由姑娘請伙伴送到小伙子家。當姑娘家父母覺得可以讓女兒出嫁了,就殺一支雞包裝好送給小伙子家,男方接到后殺豬或買肥肉三斤、糯米飯一包,請人經三次送禮說親后,就可以確定結婚時間了。辦婚禮當晚,請歌手來唱調慶賀,充當主歌手的,主人要付報酬,一般是二斤肉、一斤酒、一斤茶葉、一包草煙。昔日瀾滄的布朗族在孟連傣族土司統治下,每年要向土司上一次小貢,每三年一次大貢,小貢的數額是:茶葉20斤,由各戶分攤,半開銀行每戶一塊,棉花10斤,由各戶分攤,由農戶輪流送貢品到孟連土司府署(宣撫司署);三年上大貢的品名數額是:茶葉50斤,鼯鼠(俗稱“飛樂”)四個,銀元半開二十元,供賧佛用的臉譜罩“攀”二個,貢品備辦齊后,由布朗族頭人“叭”送到孟連土司府署。普洱茶在布朗族的民俗生活和社會生活中,占有著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