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形茶機制工藝
發布時間:2024-08-19 點擊:120
針形茶的種類較多,目前這一類產品在市場上有較好的發展趨勢,深受消費者的喜愛。針形茶的加工工藝流程,可歸納為鮮葉攤放—殺青—(揉捻)—初 烘一攤晾一整形一足干。
殺青:針形茶的殺青多采用微型滾筒殺青機。開機后開始加溫,待簡體進口約20厘米處溫度上升至120~130℃、手 感到灼熱,出口溫度約80~90℃時,方可投葉,此時放入的 鮮葉會產生“噼吧”聲響。剛投葉時,應先投入2~3大把, 約300~400克,接著以小把(約50克)勻速投入。同時,打開筒體出口下的吹氣風扇,使出筒體的葉子迅速冷卻。出葉后 觀看殺青葉是否殺透殺勻,以調整進葉速度。投入鮮葉速度的 快慢,以觀察筒口有少量水蒸汽直沖上升為依據。投少則易產 生焦邊,投多則殺青葉含水量太高,偏嫩,筒體出口處水蒸氣太多,易使殺青葉粘附在出口處,產生焦葉。微型滾筒殺青機的臺時產量:30型小葉種早春茶控制在25~28千克,晚春茶和秋茶30~35千克,夏茶35~40千克:40型小葉種早春茶控制在30~40千克,晚春茶和秋茶控制在50~70千克,夏茶70~100千克。如是大葉種,因鮮葉含水量較高,殺青機的臺時產量應降低,一般是小葉種的80%左右。如是全芽,因芽的含水量比葉高,因此,其殺青速度也應放慢。且大葉種的芽比中、小葉種的芽含水量高,其殺青速度只有正常速度的50%,即用30型的微型滾筒殺青機,臺時產量控制在12~14千克。采用微型滾筒殺青機,殺青時間約為1分30秒左右,殺青葉的失重率在30%~40%之間。殺青適度的殺青葉其色澤由青綠轉變為翠綠,青草氣轉變為良好的茶香,梗子折之不斷,手握成團,拋之即散。
冷卻:加工名優茶,非常講究色澤,殺青出來的鮮葉雖有風機吹風降溫,但還應及時攤開,切忌堆積,否則悶黃變味,失去了名優茶的價值。
揉捻:針形名優茶的加工大多不經過揉捻,也有部分采用揉捻的,但一般不加壓,且采用小型揉捻機,揉的時間也很短,一般在3~7分鐘之間,一次完成。
初烘:利用小型自動烘干機,采用薄攤快烘的方法。進風氣溫掌握在130~140℃之間,烘干時間中小葉種為3~4分鐘,大葉種為5~6分鐘,失重率掌握在30%~40%之間,此時在制葉的含水量約為30%左右。從烘干機出來的葉子應立即攤晾散熱,冷卻后回潮15~20分鐘。
整形:呈芽形的針形茶,整形采用往復式理條機,溫度控制在100℃左右,每槽的投葉量60~80克,必要時可加重量較輕的加壓棒,在不壓扁茶葉的前提下,保證芽頭更挺直,時間約5~8分鐘,待芽頭變直即可出鍋。呈松針形的針形茶,整形多采用6crj-24型和6crj—14型等精揉整形機。搓板溫度掌握在70~90℃,投葉量14型的每鍋3~4千克,24型的每鍋6~8千克;時間為40~50分鐘。在制葉在精揉整形機揉手的不斷作用下逐漸被理直炒緊,呈松針狀,待含水量降至10%~12%時出鍋。
足干:已成形的茶葉需進一步干燥,以利品質的保持與貯藏,足干也采用小型炒干機,進口溫度控制在90~100℃之間,此時溫度不宜太高,否則會影響干茶翠綠鮮活色澤的形成,時間視上烘茶葉含水量的高低加以調整,一般烘至含水量在5%~7%,下機冷卻后收藏。